基于城市减灾防灾理论下的城市建设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基于城市减灾防灾理论下的城市建设管理

白红利

平昌县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四川平昌636400

摘要:城市是人类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核心场所之一,也是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和文明的核心载体,为求进一步发挥城市的作用,在减灾防灾理论下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十分必要。基于此,本文以城市灾害的类型作为切入点,简述自然灾害、人为灾害以及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再以此为基础,重点论述基于减灾防灾的城市建设管理,以期通过分析完善理论,为后续具体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然灾害;道路建设;应急系统;物联网

前言

狭义上看,城市灾害是指受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城市特有的气象条件,包括暴雨、大风、雷电等;广义上看,城市灾害又包括以人类活动为核心造成的各类人为灾害,包括火灾、水体污染、雾霾等。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城市建设管理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对应的,如何进行城市减灾防灾、更好的规划建设城市也被各国、各界提上日程,分析相关内容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城市灾害的类型

1.1自然灾害

气象条件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因子对居民的生活有着重要影响。人类不能脱离大自然生存,而城市作为人类集中生活的地区,人口高度集中、经济高度发达,气象系统也带有一定的人工痕迹。城市环境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城市气象条件和城市环境的改变会引起人机体的各种复杂反应。以暴雨天气为例,我国南方沿海城市时常受到太平堂热带风暴甚至台风的侵扰,台湾省、福建省、广东省尤其严重,2014年6月,福建省受台风影响出现强降雨,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由暴雨等气象灾害带来的洪水、山体滑坡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建设,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威胁。

1.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与自然灾害相对应,不是单指少数人员蓄意进行的破坏活动,是指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导致的各种灾害,包括城区火灾、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雾霾等等。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为灾害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由于化学品爆炸造成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304幢建筑物、12428辆商品汽车、7533个集装箱受损,事故已核定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68.66亿元。发生于20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烟雾时间”同样属于严重的人为灾害,前后造成超过10000人死亡。

2.城市灾害的发展趋势

2.1多样化

城市灾害的多样化,是指随着城市发展,灾害类型越发多样,如电力事故在40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核泄漏的历史距今不到100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则与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直接相关。总体来看,城市灾害的类型与社会发展的速度呈现基本的正相关,社会发展速度越快,城市面临的灾害类别也越多,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可以预见未来城市建设发展将催生更多的城市灾害类型,这也要求相关部门给予足够重视,做好应对的准备。

2.2复杂化

复杂化是指城市灾害不仅局限于传统的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与自然矛盾越发尖锐,引起灾害的原因也更加多样。如发展中国家进行城市建设时,往往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建设大量工厂,将未经有效处理的工业废气排入大气中,形成酸性物质,如果当地出现大雨天气,酸雨的破坏将更加突出,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同步发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更大。此外,人类活动也导致了人为灾害发生率、发生原因的增加,如电子污染、核污染等。

2.3扩大化

扩大化是指城市灾害的范围、造成的损失正在持续增加,西方学者的统计显示,1950年巴黎共发生大型火灾411起,造成的损失约为6528.92万法郎,到1980年,这两个数字分别为612起、1.59亿法郎,而2010年为588起,8.48亿法郎,总体来看,火灾的数目虽然没有大量上升,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却明显增加,这体现了城市灾害造成经济损失持续增加的基本情况。灾害范围的增加则体现在现代社会的发展方面,如频发的交通事故、严重的环境污染等。

3.基于减灾防灾的城市建设管理

在减灾防灾基本理念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可着手于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灾害模型、二是完善道路建设规划,三是建设应急系统,四是建立多城市联动系统,四个措施相互独立、共同作用,能有效保证城市建设管理和防灾减灾水平。

3.1灾害模型分析

城市灾害类别、情况虽然多变,但可以根据发生地点、发生原因进行归类,将所获数据进行筛选分析,建立灾害模型,针对模型提供的信息部署防灾减灾建设工作[1]。如A城地处于干旱地带,为求强化防灾减灾水平、优化城市建设,以造成的经济损失为标准,对城市5年以来大型灾害进行数据分析总结,结果上看,该地共发生人为灾害351起、自然灾害17起,二者比例超过20:1,而人为灾害中,火灾达到306起,占总数的80%以上,这又表明火灾是当地人为灾害的主要组成部分。火灾发生地点集中于市区内的147条街道,其中发生三次以上火灾的街道为51条,可作为管理重点,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进行防火宣传、添加防火设备,从而实现减灾防灾,优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

3.2道路建设规划

道路规划建设是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防灾减灾要求下城市建设管理的重要措施,以上文所述A城为例,在完成灾害模型构建后,A城相关部门了解到火灾频发的地区,通过进一步分析获知火灾造成损失的原因之一是相关街道道理狭窄、楼群较多,消防车不易进出,而密集的建筑则导致损失的增加。后续工作中,A城除了进行防火宣传、添加防火设备外,还要求对频发火灾的地点进行改造,尤其是道路,在不对居民生活造成过多影响的前提下,可以首先对主路面进行拓宽,之后对建筑密集的地点进行道路改造,增加小巷道,便于人群在火灾发生后及时疏散。道路改造是提升城市减灾防灾能力的手段之一,为求进一步提升建设管理成效,还应在道路改造过程中进行监理,并根据实际情况收集更多的信息,指导后续的老城区减灾防灾改造等工作[2]。

3.3应急系统建设

应急系统建设可以提升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其核心是以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为主的一体化应急机制。仍以A城为例,以减灾防灾理念为基础,城市利用灾害模型进行分析并完成了城市道路改造,具备了基本防灾减灾能力,之后可以将减灾防灾相关部门纳入一个整体中,置于统一的指挥下,便于进行应急工作。可将每一个街道办事处作为一个基站,选派1-2名工作人员负责基站日常运维,包括消防管理、知识宣传等,要求人员具备应用互联网与其他基站、上级进行联络的能力,作为应急系统的基层。基层人员将每日工作生成日志,申请并保管消防设备、材料等,将工作内容进行周期上报。再以每个区为基础,选派若干人员复杂总体的消防管理等工作,作为应急系统的中层,中层人员负责审查来自基层的日志,并调配消防资源,为基层工作提供支持,对基层人员进行管理。最后以A城消防部门为应急系统的高层,总体负责各项工作,并监督城市消防建设管理工作的进行,确保各项工作能够落到实处。应急系统的建设有利于应对突发的城市灾害,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总体水平[3]。

3.4多城市联动系统建设

多城市联动系统建设,是指在城市减灾防灾理论下,将相邻城市、城市带纳入整体建设管理工作中,建立可以实现联动的防灾减灾系统,共同防范、应对可能出现的灾害。如B城与A城相邻,同样处于干旱地带,面临火灾威胁,A城为实现城市减灾防灾,率先进行了改革,建设了完善的灾害模型,完成了基础建设和应急系统建设,B城为求提升自身应对灾害的能力,通过物联网与A城实现连接,借鉴A城的建设经验,完善自身建设,而物联网的存在同步提升了两座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A城可以在B城出现灾害隐患时及时提醒。如B城未能在秋季做好草原防火,A城人员通过物联网获取对应信息后,及时反馈给B城人员,提升了B城的灾害防范能力,B城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也实现了总体提升。

总结:通过分析基于城市减灾防灾理论下的城市建设管理,了解了相关理论内容。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类城市灾害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扩大化,在减灾防灾基本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城市建设管理,可以首先进行灾害模型分析,做好道路建设规划和应急系统、多城市联动系统建设,有效进行减灾防灾。后续工作中,应用上述理论有助于避免灾害,提升城市减灾防灾和建设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娟,姚秀萍,吕明辉.气象信息员在农村防灾减灾中所发挥作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6):157-164.

[2]洪婷婷,朱祎珍.防灾减灾与应急避难环境发展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1(06):87-92.

[3]张翰卿,安海波.耐灾理念导向的城市空间结构优化方法[J].城乡规划,2017(03):7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