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1

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干预及效果观察

税艳

四川省江油市人民医院产科四川江油621700

摘要:目的分析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82例妊高症患者病例均来自我院产科,病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7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期护理,观察组给予分娩期综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缓解患者不良心理状态,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促进母婴健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医院产科大力推广。

关键词:妊高症;分娩期;心理护理;新生儿Apgar评分;护理效果

妊高症是临床常见疾病,易导致宫内窘迫、畸形胎等状况发生,严重影响母婴健康。临床资料显示,给予妊高征患者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其缓解不良情绪,控制血压,对促进母婴健康有积极意义[1]。笔者为进一步分析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观察,特作此次研究,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妊高症患者82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两组。观察组年龄22-32岁,平均(28.6±3.2)岁;其中初产妇15例,经产妇26例;高血压程度:轻度13例,中度18例,重度10例。对照组年龄22-33岁,平均(28.2±2.8)岁;其中初产妇16例,经产妇25例;高血压程度:轻度12例,中度19例,重度1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程度及孕产史等基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分娩期护理,观察组给予分娩期综合心理护理干预,主要护理方法为:待产前心理护理:分娩前,严密监测产妇血压变化,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向产妇讲述妊高症的相关知识,减少患者因为对手术能否顺利进行及胎儿的健康状况产生的担忧、悲伤、恐惧等不良心理状况,嘱其分娩过程中尽量配合医护人员。产中心理护理:生产过程中,不断与患者进行交流,随时告知其分娩进程及胎儿下降情况;患者产生疲劳时,为其进行子宫按摩,适当补充能量,帮助患者恢复体力,增加手术成功的信心,加快产程。产后心理护理:生产后,向患者讲述新生儿健康状况,让患者多与新生儿接触,缓解其担忧情绪,注意检测其血压变化。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护理效果(包括剖宫产率、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作X2检验,P<0.05表明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分娩期的心理状态

观察组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

观察组心理护理干预后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比较两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的新生儿Apgar评分为(8.97±0.26)分,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7.03±0.12)分。

观察组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妊娠高血压患者因对妊高症疾病知识缺乏了解,分娩期间对能否顺利分娩、胎儿是否健康及术后预期发展过于担忧,而产生的悲伤、焦虑等情绪,对分娩顺利进行及胎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3]。因此,充分了解患者心理状态,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自然分娩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给予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降低剖宫产率,促进母婴健康,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实施积极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对缓解患者害怕、紧张等情绪及提高自然分娩率,促进母婴健康均有积极意义,值得在医院产科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郐晓冬.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状态及干预护理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7):108-109.

[2]杨晓兰.论妊高症患者分娩期心理状态及干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2013,10(33):62-63.

[3]王菊.妊高症的心理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估[J].心理医生,2016,22(29):23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