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推广常用急救知识的尝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在大学校园推广常用急救知识的尝试

刘东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071030

摘要:目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急救技术,在遇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采取有效的措施。方法:以100名河北大学非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授课前后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研究期间利用多媒体技术、示教和反示教、案例和模拟的综合训练模式。通过问卷和实地考核两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考核,利用百分制,80分及格,80-90分合格,90分以上优秀,分别计算百分率,进行分析。结果:100名学生中,1人因为特殊原因未参加考,参与考核的99名同学,考核成绩85-100分的同学40人,占40%,75-84分的同学57人,占57%,65-74分的同学2人,占2%。结论:在大学生中推广急救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救互助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常用急救知识;非医学专业;授课模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灾害性事故频发,如交通事故、地震、溺水、触电、火灾等,很多人由于缺乏常用的急救知识或者由于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救治方法导致伤者病情加重或失去救治的机会。同时,根据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和活动范围决定了青少年是一个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的群体。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意外伤害是青少年致伤、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问题越来越受世人所关注。此外,大学生是一个特别活跃且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大学生接受知识能力强,对他们进行急救技能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他们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通过他们对其周围人群进行知识传播和行为促进,形成链条式的健康教育模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杨巧红等对365名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的急救基本知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急救知识得分低,知识匮乏,亟待提高。由此可见,对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提高自救或互救的能力势在必行。河北大学在非医学专业中开展了《常用急救技术》专题讲座,针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欠缺、专业术语难懂、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的特点,采用实物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情景再现教学法进行讲授,探索出一种适合非医学专业培训模式,使常用医学技术在高校推广,让更多的学生受益,达到满意效果。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实验研究对象为2010级15个专业的100名本一非医学专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男生49名,女生51名,共100人,这100名学生为从讲座中随机选择出并征得其同意的,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医学、护理知识培训,其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并无明显差异。一人因为特殊原因脱落,完成99例。实验结果见表。

1.2方法

1.2.1组员培训由带教老师培训课题组成人员,并邀请其为入选的100名同学授课,带教老师为有多年临床护理经验的医务工作者,成员通过认真学习、培训掌握了一定的急救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且水平相当,可以辅助教师进行授课,并达到了可以为学生答疑的水平。

1.2.2授课方法根据授课内容选定授课方法。上课前,首先由课题组成员对学生的急救知识需求的内容和授课方法进行调查,根据教学时数,确定了徒手心肺复苏术、常见外伤的包扎、固定和转运、烫伤的处理、触电、溺水的急救、气管异物的应急处理、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等。应学生要求采用单纯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实物模拟教学法和情景再现教学法。徒手心肺复苏术直接把模拟人搬上讲台,边讲边示教;常见外伤的包扎,老师直接让学生做伤员进行包扎和固定;烫伤的处理、鼻出血的紧急处理采用纠错式,让有过此经历的同学回忆处理方法并纠正。触电、溺水的急救和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以看录像片为主,讲解为辅的方式。而气管异物的应急处理则采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大家的防范意识。

1.2.3考核方法通过课后作业、实地演练和试卷考试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包扎固定和徒手心肺复苏术通过实地演练进行考核;课后作业主要根据上课内容出思考题,没有标准答案,主要是通过查阅资料,让同学们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达到积累和巩固的目的。试卷内容以应用为主,避免出理论方面的内容,强化实践性,评分采用百分制,80分及格,80-90合格,90分以上优秀,分别计算百分率并进行分析,成绩计算方法:课后作业占10%,实地演练占20%和试卷考试占70%。

在大学生中推广急救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救互助能力的提高,改善了非医学生基础知识欠缺及专业术语难懂的问题,完成了医学专业到非医学专业的跨越,使更多的大学生掌握了急救知识,有利于将急救知识推向社会。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发现无论采用何种讲授方式,均有一定成效,但是不同的授课模式各有其优劣,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来选择适宜的授课模式。

根据同学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感兴趣所引起的动机,以获得知识为满足。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有学习活动以外的诱惑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外。学生参加《常用急救技术》的培训,完全是处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习动机来讲属于内部动机,对学习活动影响强烈和持久。非医学专业的同学们有着共同的心理,认为医学知识难学、难懂、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给予肯定性评价,使同学们获得成功的激励,对学习产生信心。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授课。美国护理学家罗杰斯曾做过的一项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一个人能记住听到的内容的5%,记住其所读过的内容的10%,记住其所见到的内容的30%,记住其讨论过的内容的50%,记住其亲自做过事情的75%,记住其教会别人所做过的事情的90%。非医学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医学基础知识,但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高,有强烈的求知秋望。为此,要求授课者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模式,如多媒体教学、实物数学、模拟教学、情景再现教学法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授课的效果。如在讲到心肺复苏和包扎固定时,直接将模拟人搬到讲台,边讲边演练,并将纱布、各种绷带、三角巾带到课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边讲解、边实践。在讲到烫伤、触电、溺水的急救时,直接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案例进行讲解或让同学们观看情景模拟片。对于气管异物和不同的生物性损害,如蚊虫叮咬、犬猫咬伤等,让同学们回忆各自都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运用纠错法改变以往不科学的处理方法,加深印象。而对于群发性的灾害性事故,告诉同学们初步评估和判断病情的能力,并采取适当的救助顺序。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现场感,让同学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上课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语言的使用技巧,避免使用专业性的医学术语,运用通俗的语言来说明医学的问题。

用崇高的医德救人。作为一名医生,应始终把尊重生命作为自己恪守的道德准则,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职业道德,课后作业的题目是:“当你看到一个人突然倒下,你该怎么办?”100%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急救课程,能够从道德层面和枝术层面全面的进行认识,客观理性的分析如何理性救人,怎么科学救人的过程,并对社会上存在的不道德的现象进行了抨击,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准、社会价值感和责任感。

2总结

向非医学生提供自救的意识和方法,让更多的人受益,建议在大学校园里推广急救知识。但是本次研究人数有限,此模式需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广俊现代少儿卫生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2]杨巧红,颜君等暨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年4月第29卷第2期165-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