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南开医院脑病科30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出现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呈现出激增趋势,且患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青年人数量增加,使患者家庭以及社会都承担着沉重负担。而影响青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及相关病因较多,且具有复杂性,但是多数病因以及危险因素都具有可控性,通过良好的预防措施可有效较少疾病发生率,因此本文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青年;病因;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世界范围内致死性疾病中高居第二位,对人类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并且患有脑卒中患者在病情稳定后,通常会出现偏瘫等常见的肢体功能障碍后遗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近年来,我国发生脑卒中患者的年龄逐渐呈现出年轻化[1]。目前,尚未对青年卒中提出明确定义,但相关文献将青年卒中的年龄范围界定在18-44岁。有相关调查资料中显示,我国35-45岁青年发生卒中的发病率要高于国外,而青年人在家庭及社会中承担的责任较大,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仅使青年人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同时也为家庭及社会造成了严重负担[2]。因此及早实施预防控制,对降低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对比本文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实施进一步研究探讨。
1.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
造成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具有多样性,但是其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就是脑动脉狭窄。而造成患者出现脑动脉狭窄的病因之一就是早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有相关研究中表明,由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引起的缺血性卒中占总发生率的8%左右,而通常获得性因素很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3-4]。患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高血脂症的患者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要显著高于其他因素引起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且青年人在家庭及社会中所承担的责任逐渐增大生活及精神压力也在随之增加,饮食习惯不规律、经常熬夜、疲劳、睡眠障碍以及抽烟、酗酒等因素增加了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几率,进一步增加了其发生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几率也随之增加[5-6]。
2.脑血管先天发育异常以及脑血管畸形
烟雾病、动脉夹层等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也是造成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而最为常见的病因为动脉夹层。动脉夹层主要是因为内膜局部出现撕裂,使血液对动脉形成强有力的冲击,导致内膜逐渐出现扩展、剥离,导致其在动脉内形成两腔。并且内膜层在长时间血流冲击作用下,而出现逐渐扩大的情况,最终减少了局部血液供应甚至出现破裂,进而诱发卒中[7]。而烟雾病,又被称之为脑底异常血管网,是脑血管疾病的一种,主要是因为大脑黔中动脉起始部位、颈内动脉虹吸段出现闭塞或狭窄,导致脑底出现异常小血管网,进而加剧了血管狭窄闭塞,导致缺血性卒中。并且上述因素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青年患者的检出率要远高于老年人,说明非动脉粥样硬化型狭窄是造成青年人群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又一因素,对头部实施完善的检查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8]。
3.动脉炎
动脉炎主要分为感染性及非感染性。感染性动脉炎主要是由于机体受到结核杆菌、巨细胞病毒、HIV病毒、梅毒、隐球菌、乙肝病毒等感染。而脑卒中是钩端螺旋体病的首发症状,并且有相关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会患有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合并症[9]。并且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触发因素中包含慢性感染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但上述研究结果主要来源于局限性的对照研究,还需要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研究进行验证。
非感染性动脉炎中,常见于临床的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以及系统性血管炎等。其中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于患者机体免疫力而导致主动脉及其主干分支出现的慢性炎症,主要受累的动脉有主动脉弓、颈总动脉、头臂动脉、锁骨下动脉以及肠系膜动脉、肾动脉等,并且系统性血管炎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血管[10]。针对上述不明原因造成的动脉血管狭窄,需要利用先进检查技术、完善自身免疫以及感染的相关检查,以此提高诊治效果。
4.心源性栓塞
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中标识,心源性栓塞可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心源性栓塞主要是指脑血管由于心源性栓子而出现栓塞,具有发病急、病情易反复的特点。而心源性栓子的主要产生原因是因为心房纤颤、二尖瓣脱垂、扩张型心肌病、成人卵圆孔未闭、病窦综合征、风心病瓣膜病变、心房黏液瘤、先天性心脏病等[11]。并且从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报道中表明,成人卵圆孔未闭可能会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在无法解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着较高的存在几率。所以,对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无法明确病因的情况下,应该对成人卵圆孔未闭等相关心源性因素的可能性进行充分考虑[12]。
5.高凝状态
目前,发生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处于孕期及产褥期的青年女性约占7.4%左右,而造成其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能原因就是其自身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导致血管内膜出现增生,进而引发代谢障碍。并且部分青年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存在长期服用避孕药的情况,但在大部分学者对于此影响因素存在着较大争议。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患有高血脂、偏头痛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明显要比未患有高血脂的正常人高很多。并且血小板增多症、镰状细胞贫血、白血病、缺乏C、S蛋白、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血液系统疾病也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较大关联,因此对于无法明确病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需要密切关注其血液是否处于高凝状态[13]。
6.遗传因素
据相关研究结果及文献报道,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还会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遗产因素中,不仅包括糖尿病、高血脂症以及高血压等相关脑血管遗传易感性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白质脑病的大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动脉病、家族性Sneddon综合征、线粒体脑肌并合并乳酸酸中毒、Fabry病、皮质下梗死以及脑淀粉样血管病脑卒中发作遗传病。此外,患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中,有部分存在基因突变的情况,例如NOTCH3基因、V基因以及凝血酶原基因等[14]。但是,目前对于脑卒中相关遗传病的认识和研究不足,需要开展大量的基因研究进行验证,使遗传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诊疗水平能够得到相应提高。
7.基因多态性
相关研究人员认为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脑卒中,可能与基因多态性存在较大关联。基因多态性主要是指两种或以上不同基因型或变异性基因存在于同种物种当中。但是由于基因水平存在的较大差异,导致不同人对于疾病的应激性、易感性以及疾病病程变化情况也出现多样性[15]。而胰岛素受体基因存在多态性的情况下,可以使胰岛素受体出现不同结果,并由此可导致其受体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不同差异,导致存在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而可使机体对于糖脂代谢出现紊乱、损害微动脉以及高血压等症状,进而参与到产生和发展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16]。虽然国内外对于胰岛素受体、炎性因子、肾素-血管紧张素以及载脂蛋白等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对于脑卒中受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仍然存在一定争议,需要实施进一步研究对其产生的作用进行明确。
8.总结
近年来,继发性低血压、缺乏抗氧化维生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机制剂以及脂蛋白(a)等与缺血性脑卒中疾病发生存在密切关联的生活方式、遗传、代谢等危险因素不断被发现,但大部分学者认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就是脑动脉狭窄,并且其发生复发性卒中的风险与非脑动脉狭窄患者相比显著要高。脑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狭窄分布位置很大程度作用。但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较为复杂,且当前对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尚未提出一致定论,对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相关研究较少,还需要通过结合遗传生物学对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实施深入性探讨分析,为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以此使青年人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能够得到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黄维,毕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学筛查研究现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2):1355-1360.
[2]郗红艳,王红梅,袁栋材,等.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诊断研究进展[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3,21(6):476-479.
[3]付楠良,侯玉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3(16):504-506.
[4]山要中,丰宏林,SHANYao-zhong,等.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及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5,17(4):425-428.
[5]宋小燕,吴云成,郑茜.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3):225-229.
[6]刘颖颖,韩有泽,王晔.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现状[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7,24(4):371-374.
[7]彭雅卓,武剑.青年人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4):159-161.
[8]徐涛成.中青年缺血性卒中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分析及预后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4):88-90.
[9]王丽娜,孙迎雪,滕继军.9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5,36(5):34-37.
[10]范清雨,王虎清,吴海琴.青年缺血性卒中临床特点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6):491-493.
[11]常悦.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83-84.
[12]李施展,刘海波,郭芮兵,等.血清IgE增高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颞动脉组织病理学研究[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6,29(4):401-406.
[13]汪跃春,季秋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病因分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交通医学,2016,30(5):462-464.
[14]段青峰.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8):2492-2493.
[15]彭雅卓,武剑.青年人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5(3):4-7.
[16]徐红强,王艳玲.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构成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7,20(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