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

周力平

武冈市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400

摘要:目的:探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在家属同意的前提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实施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为2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合并症发生率较高,临床中应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衰竭;常频机械通气;效果分析

新生儿呼吸衰竭是新生儿科中常见的一种急重症,是由于新生儿器官、系统发育不完善,呼吸调节能力弱,分泌物堵塞气道诱发的,若没有及时的治疗和处理,会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缺氧,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危害极大。机械通气是治疗该病的常用手段,其能够达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效果[1],改善新生儿的通气质量。为进一步论证该治疗手段的效果,本文以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常频机械通气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68例呼吸衰竭新生儿,随机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患儿共34例,女17例,男17例,胎龄30—38周,平均胎龄(32.63±2.41)周,早产儿20例,足月儿14例,致病原因:感染性肺炎15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2例,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肺透明膜病3例;观察组患儿共34例,女15例,男19例,胎龄30—39周,平均胎龄(32.88±2.50)周,早产儿18例,足月儿16例,致病原因:感染性肺炎16例,胎粪吸入综合征13例,缺血缺氧性脑病2例,肺透明膜病3例。纳入标准:经检查,患儿均符合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相关诊断标准[2],呼吸频率超过60次/min或低于30次/min,有发绀[3]、精神萎靡、手脚冰凉、心率减慢等情况;新生儿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资源配合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存在先天性心脏病、循环系统及肾脏器官严重疾病者;先天畸形新生儿;有重大疾病或外伤者。两组患儿于基础资料之上未表现出明显区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给予两组患儿抗感染、补液、吸氧、静脉营养、维持酸碱平衡等常规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选用美国E-200呼吸机,初始参数:吸氧浓度为60—100%,呼吸频率为40—60次/min,呼吸峰压16—25cmH2O,呼吸末压4—6cmH2O。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合理调整参数,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直至撤出呼吸机。对照组患儿采用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选用美国Stephan呼吸机,选择合适的鼻塞[4],初始参数:吸氧浓度为34—51%,呼吸末压4—6cmH2O。依照新生儿血气分析,可逐渐下调氧浓度参数,直至撤出呼吸机。

1.3观察指标

观察新生儿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指标变化,包括PaO2、SaO2、PaCO23项指标;统计治疗期间合并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应用SPSS19.0计算,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使用n(%)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使用±s表示,当P<0.05时,差异显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动脉血气指标

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无明显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合并症

对照组组中气胸1例,肺部出血1例,继发二次感染2例,合并症发生率为11.76%(4/34);观察组中气胸3例,肺部出血2例,继发二次感染4例,合并症发生率为26.47%(9/3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新生儿呼吸衰竭以呼吸困难、嘴唇发绀为主要表现,是新生儿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气管插管常频机械通气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常用手段,该方法主要通过建立人工气道代替自主呼吸[5],实现对痰液的充分引流,改善通气功能,缓解呼吸肌疲劳,纠正动脉血样指标,进而控制肺部感染。但是,该方法属于一种有创治疗的方法,新生儿本身各项器官及系统发育不完善,若长期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则很可能损伤肺部,产生一系列的合并症,给患儿增加负担。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也是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无创、安全,可以避免气管插管,保证气道的完整性。从应用效果来看,该方法能够对氧浓度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控,避免了因氧气浓度不当而引发的各类合并症[6],安全性相对较高。但是从治疗效果来看,其与机械通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由此可见,不管是常频机械通气,还是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均有着一定的优势和缺陷,临床上应当根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更加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中,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PaO2、SaO2、PaCO2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合并症发生率为11.76%,观察组合并症发生率为26.4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采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效果相对较好,但合并症发生率仍然较高,临床中应根据新生儿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伟.机械通气下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5):45-46.

[2]姜立双.无创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03):127-129.

[3]高广华.常频机械通气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01):50-52.

[4]刘雪琴.高频振荡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呼吸衰竭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9):114-115.

[5]谢小燕.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20):4724-4725.

[6]戴玉腾,孔少云,李晓春.高频震荡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16例临床分析[J].安徽医学,2013,34(06):77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