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三年随访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3

10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三年随访分析

张国梁张淑芳

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10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三年随访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100例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随访三年对比治疗结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狭窄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1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狭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三年随访过程中,研究组患者卒中再发率以及狭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脑灌注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年的脑灌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ADL评分、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年的ADL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动脉狭窄患者应用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狭窄程度以及脑灌注情况,同时长期效果安全可靠。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药物治疗;脑灌注;再狭窄;随访

脑卒中又名脑中风,是由患者脑血管缺血引发的疾病,发生缺血的重要诱因为颈动脉狭窄。调查显示,脑中风患者中约有20%-25%由颅外颈动脉狭窄诱发[1]。临床研究表明采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明显优于内科用药治疗方法,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最大的不足为局限性较大,容易受内外多种因素影响,同时治疗致残率和手术治疗死亡率相对较高。随着医疗技术的革新,有医学研究表明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有异曲同工之效,但其术康复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二次狭窄的概率以及并发症状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实验以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支架成形术治疗进行跟踪随访,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颈动脉狭窄患者20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包含男性84例,女性16例,年龄区间为41-86岁,平均年龄为(64.1±3.7)岁,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研究标准确定改组患者动脉狭窄度处于50.3%-94.7%,平均值为(69.4±13.4)%,颈动脉狭窄长度位于0.4-8.1cm,平均狭窄长度为(5.3±3.4)cm;研究组患者包含男性68例,女性32例,年龄区间为46-92岁,平均年龄为(67.2±4.3)岁,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试验(NASCET)研究标准确定改组患者动脉狭窄度处于50.6%-93.9%,平均值为(71.5±11.7)%,颈动脉狭窄长度位于0.4-8.4cm,平均狭窄长度为(5.1±2.8)cm;两组患者基本信息差异不大,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药物疗法。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病况和需求选择立普妥、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凝聚、调脂类药物为患者进行用药治疗。伴随出现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症的患者需要结合降血压、降血糖药物治疗,此外严格执行医嘱,治疗期间禁烟、禁酒。

1.2.2对照组患者实施手术疗法。研究组患者除了接受同对照组相同的药物治疗外,还要进行颈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手术,手术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1)术前3-5d为患者进行制定的用药操作,用药剂量以氯吡格雷75mg/d最佳,结合使用肠溶阿司匹林100mg/d[2],此外对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护。(2)手术时患者选择仰卧体位,接受局部麻醉处理,采用Seldinger技术在患者股动脉处进行穿刺并做8F动脉鞘导入操作,为了有效的防止导管内形成血栓,需将8F导引导管的末端与加压带连接并给予肝素盐水滴注。导引导管在导丝协助下被送到颈动脉狭窄近端完成造影,此时测定狭窄处动脉的内径大小和狭窄长度数据。接着通过颅内血管造影观察侧支循环状态和病患一侧大脑的前动脉和总动脉中血液供给状态。借助微导丝利用专用医疗器械,分别使用3mm、5mm球囊对动脉中狭窄段做扩张处理,同时关注患者心率数据,当患者心率低于70次/min,使用阿托品做静脉注射,药量控制在0.5mg[3]。选择指定的自膨胀支架跨过狭窄部位,与两端部位保持5cm以上的距离,随后将支架翘管撤出,并完全释放支架,在正侧位置造影,了解动脉狭窄部位改善状况,并测量其余部位的狭窄状况。同时观察手术前后患者颅内动脉变化情况。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接受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测,对患者治疗前后出现的各种并发症进行统计和记录,并在治疗后对患者在3个月和3年两个时间点住院或者门诊的临床检查进行跟踪随访。患者治疗完毕后6个月及12个月的时间点到指定地点进行复查,复查内容主要观察患者血管造影。本次实验以造影复查结果显示的狭窄程度超过50%界定为再狭窄。如果患者的MRA检查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显示出现狭窄可能性,则安排患者接受DSA复查以确诊再狭窄是否发生。

1.4统计学方法

检测数据用SPSS18.0分析,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狭窄程度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患者治疗后3周以及术后6个月的狭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随访过程中,对照组再发卒中13例,发生率为13.0%,研究组再发卒中1例,发生率为1.0%,研究组患者卒中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再狭窄11例,发生率为11.0%,研究组再发卒中2例,发生率为2.0%,研究组患者狭窄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注:CBF:脑血流量;MTT:通过平均时间;CBV:脑血容量;TTP:达峰时间

两组患者术前3d的ADL评分、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均得到一定改善(P<0.05),其中研究组术后3周、6个月的ADL评分、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4。

注:NIHSS评分是指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ADL评分是指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综合评分。各组内部与治疗前3d指标数据相比,aP<0.05,治疗前3d与治疗后3周数据对比,bP<0.05;研究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时间点的指标数据差异较大,cP<0.05。

3结论

颈动脉狭窄可引起暂时性脑缺血或者脑梗,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提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临床治疗动脉狭窄方面取得了理想成效并不断推广开来。有临床研究表明支架成形术相比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相差无几。本次实验中对研究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中选择进口自膨式支架属于激光镂刻型能确保支架置入手术达到100%成功率,且支架的成功置入有效改善了患者动脉狭窄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临床病症的缓解和消除以及脑灌参数的优化。此外后期随访效果理想,并发症情况表现良好。尽管如此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仍是医学界的焦点话题。人体脑部供血中70%-80%来源于颈内动脉,因此颈动脉狭窄会直接造成脑缺血[4]。CTP可以人体脑组织内局部缺血造成的形态变化完成定量或者半定量数据,指明脑组织缺血区和脑梗死位置,因此可以较好的体现颈动脉狭窄对脑组织内血流动力学带来的影响。此外脑CTP还可以有效体现人体生理机能的变化。CBF、CBV两个指标可以有效提示脑组织的缺血程度,因此可以作为侧支循环形成的评估指标。MTT指标相比CBF、CBV可以对脑组织是否缺血具有较高的区分能力,是平均脑灌注状况的重要指标[5]。

本次实验结果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原因与人体大脑内部庞大的侧支循环有关,因此即使颈动脉出现一定程度的狭窄仍可借助侧支循环完成血液供应,那么脑灌注参数短期不出现异常变动CBF数据保持不变或稍微偏高,同时MTT伴随出现一定延长[6]。另外实验数据证实颈动脉出现狭窄的对侧脑灌注参数的变动明显低于狭窄侧(P<0.05)。此外发生重度狭窄的一侧脑灌注参数中CBV、CBF两个指标明显低于未出现狭窄的一侧,且MTT、TTP指标值明显高于未出现狭窄的一侧(P<0.05)。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较高时可以观察到局部CBV、CBF数据显著降低[7]。脑灌注的相关指标中MTT可以最有效的反应脑组织血流动力变化情况,通过MTT、TTP两个指标数据的变化可以有效把握颈动脉狭窄初期大脑缺血带的分布情况,为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和基础[8]。此外CBV、CBF两个指标在颈动脉硬化造成的颅内血流动力变化具有较高敏感性,有助于医护人员为患者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指导术前、术中、术后的各项护理干预[9]。本次实验发现,脑灌注指标中CBF参数降低,MTT、TTP两个参数延长,反映灌注效果不佳,术后容易出现灌注过度现象。因此脑灌注出现以上数据特征的患者应密切关注其血压情况,以防出现过度灌注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相关医学资料显示,颈动脉狭窄程度较高导致中风或者暂时性脑缺血的概率达40%,颈动脉出现狭窄现象后影响脑部供血,使得脑组织处于持续性低灌注和慢性缺血状态,大脑长期缺血状态必然引起脑部萎缩,出现认知障碍[10]。通过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有效改善大脑组织缺血状态从而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认知功能[11]。本次实验中研究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后3周、6个月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情况(ADL评分、NIHSS评分)较术前有较大的改善,差异明显(P<0.05);同时评分结果优于对照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后3周、6个月的神经系统功能评分,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颈动脉狭窄支架形成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的用药治疗。且经过3年随访观察,研究组患者并未出现中风等严重并发症,然而实验研究对象的选定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对支架形成术安全性评估仍需要建立在更多、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进一步提升当前临床采用支架形成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做把控:(1)严格把控临床适应症。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但狭窄部位血管未出现严重迂曲和钙化,非动脉硬化性狭窄,多血管或者复杂性动脉狭窄,无法正常手术等情况都被列入支架成形术的适应症[12]。本次实验中通过以上适应症对患者进行筛选后进行支架形成术治疗至今没有出现死亡病例。(2)保护装置的使用。医学专家表示术中脑保护装置的使用可以有效降低或者避免术中栓子脱落引发的脑梗死现象[13],例如本次实验中使用的保护伞过滤装置,研究组患者在术中均未出现短暂性脑缺血或者脑梗死状况。(3)把握最佳球囊扩张时机。支架系统使动脉管径扩张超过70%时对血流动力不会产生影响[14];扩张低于70%时,根据狭窄长度以及狭窄位置远端动脉直径大小选择合适球囊[15]。

综上所述,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够有效消除狭窄,恢复正常血流,改善脑灌注,改善神经功能,有效降低卒中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章永强,应小卫,李灵晓,等.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价值[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5):757-759.

[2]姚晔,王巍,李琼,等.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效果及危险因素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6,25(10):839-842.

[3]EderleJ,FeatherstoneRL,BrownMM.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comparingendarterectomyandendovasculartreatmentforcarotidarterystenosis:acochranesystematicreview[J].Stroke,2015,40(4):1373-1380.

[4]胡文平,赵志青,郭松林,等.基础C-反应蛋白水平对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早期预后的影响[J].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15,7(1):26-28.

[5]买买提力?艾沙,翟志朋,高瑞萍,等.脑保护装置下颅外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随访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5):287-291.

[6]郭旭,博力杨,毕齐,等.脑CT灌注成像联合颈动脉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在颅外段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支架成形术中的应用[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5,34(8):606-610.

[7]BrottTG,HobsonRW,etal.Stentingversusendarterectomyfortreatmentofcarotid-arterystenosis[J].NEnglJMed,2016,363(1):11-23.

[8]许岗勤,王子亮,汪勇锋,等.经右侧桡动脉入路支架成形术治疗牛角型或Ⅲ型主动脉弓合并颈动脉狭窄[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6,32(10):1021-1024.

[9]TenbitEmiru,MustaphaA,etal.Indicationsandapplicationforextracranialcarotidarterystentplacement[J].CurrCardio,2016,12(1):42-50.

[10]张志勇,刘尊敬,田朝晖,等.颈内动脉颅外段严重迂曲伴重度狭窄支架成形术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25):1980-1985.

[11]王子亮,许岗勤,汪勇锋,等.经桡动脉途径采用6F指引导管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6,50(9):682-685.

[12]赵磊,王兵,吴斐,等.两种脑保护装置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中的效用分析[J].重庆医学,2015(4):527-530.

[13]LiapisCD,BellPR,etal.ESVSguidelines.Invasivetreatmentforcarotidstenosis:indications,techniques[J].EurJVascEndovascSurg,2015,37(4):1-19

[14]刘丽,崔永强,杜娟,等.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后脑高灌注综合征[J].中国卒中杂志,2016,11(3):174-178.

[15]彭斌.老年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11):11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