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如何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张海燕

河北省衡水市第六中学(053000)张海燕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奠定基础,也能为解决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和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打下基础。我们一线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下面就谈谈自己在多年工作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1利用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初中化学新教材“化学研究些什么”中有一个演示实验:“鸡蛋放入白醋中”。我把它改成家庭小实验,布置学生独立探索。由于学生普遍对这个实验现象很感兴趣,我坚信只要学生有兴趣,他们就有愿望,就想知道的更多。首先我让他们就本实验提问,陆续有一些学生提出了问题,如:气泡是怎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为什么鸡蛋会上浮但一会儿又下沉,如此反复?最后的液体是白醋吗?还能吃吗?我肯定了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勇气,并告知他们:“这种气体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气体,请你们猜一猜它可能是什么。”在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上,他们的猜测就集中在氢气、氧气、二氧化碳这几种气体上。

接着我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后面的内容,让学生对自己猜测的气体提出检验方法。有些学生从教材中查到了蛋壳中含有碳酸钙及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有些学生从醋瓶的配料说明上查到食醋中有醋酸的成分。然后我安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与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蛋壳中的碳酸钙能与醋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接着我补充演示了鸡蛋放入稀盐酸中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我们师生讨论出了鸡蛋的浮沉并不是因为蛋壳反应质量减少,鸡蛋轻了浮上来,也不是因为反应后溶液密度发生改变,使蛋浮上来,而是因为气泡附着在蛋壳上,使蛋浮力变大,当蛋浮上来气泡跑了一些后,浮力减小,蛋又沉下来,如此反复。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设计实验并探究也满足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好奇心。

2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有效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活动必定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在课堂上愉快的情感体验可使学生感知敏锐,记忆增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因此,教师的教学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首先,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现象明显的化学实验、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使自己的课达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尽,趣犹在”的境地。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自然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教师要以自己积极的情感来感染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对“粗心”的学生让他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他“开小灶”,给予耐心的指导;对学习优等生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更好地表现和发挥。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以微笑、点头、欣赏的目光,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或反应不忽视、不嘲笑,并给予热情指点,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以教师的一片深情化为更多的理解去赢得学生的心。教师只有创设这种平等、尊重、宽容的和谐环境,学生才会有心理的“安全感”,才能放下戒备心理,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地帮助他,使他们感到不学好就会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从而使学生学习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教学也就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多方诱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1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在传统教学中,一个优秀老师的课堂教学肯定是环环相扣,不遗留半点疏漏、不暴露半点破绽的,这种教学在一定历史环境下无疑是符合大纲标准的,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它忽视了课堂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变数,忽视了课堂教学对象的灵活性———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学生思维的发展动向,最重要的是忽视了课堂教学对象的学习需求———课堂教学中客观上存在教师在上课前不可预知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让学生参与策划教学进程,既符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又高度尊重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3.2让学生参与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和反思立足于教学实际。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实际接受状况存在的差异性。让学生参与评价和反思课堂教学,通过学生的视角对教师及学生自身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检查、审视和评价,既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弥补遗漏,又有利于学生在“多边对话”中端正学习态度,构建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