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讨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关于中医情志致病理论的讨论

马思佳 1杜丹丹 1韩丹丹 2袁建鑫 1

1河北大学中医系 2河北大学医学院

摘要:喜、怒、忧、思、悲、恐、惊在中医基础理论中被称为七情,是人的其中常见情绪表现。七情过极是传统中医理论中导致各种疾病的的常见病因,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因为情致导致的疾病也越来越多见。因此,笔者认为深入地研究情志致病学说,对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辨证治疗起着一定的引导作用和重要意义。

Abstract: hi, anger, worry, thinking, sadness, fear, scared in the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known as emotions, which is the common expression of human emotions. He is a common cause of various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esent age, people's psychological pressure is getting bigger and bigger, because the diseases caused by emotion are more and more common. Therefore, I believe that in-depth study of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isease,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play a guiding role and significance.

关键词:情志致病;传统中医理论;压力

Key words: emotional disea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stress

1情志的概念

《素问·举痛论》中曾有言:“惊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其认为七情过于极端可能导致人体的气机逆乱,从而伤及相应的脏腑,使得五脏六腑之间的功能紊乱。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所涉及到的“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疾病与情志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致病原因多是由于情志过于抑郁或是愤怒。而“情志”一词首见则是在明代,张介宾在《类经》列“情志九气”,首提“情志病”病名,在此基础上将临床上常见的情志病,总结为怒、思、忧三郁,大大丰富了情志致病学说的内容。[1]

2情志致病的特点

情志致病虽然会引起人体生理脏腑功能发生改变,但是由于人体内有着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程度下的情绪变化,并不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但过度或持续过量的

情志刺激会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2]但情志致病并不同于感受外感六淫邪气,其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正气虚弱所致病,或是由于感受外来邪气导致的疾病,采取一定的治疗手段便可以祛除。情志致病与个人心理素质以及所处环境相关,其导致的疾病多属于内伤疾病,不易根除,且情志致病导致的疾病往往容易加重病情。例如,长期忧虑,思绪过度容易伤脾,脾主统血,若是脾虚后,统血的能力发生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则更容易思虑忧伤,导致进入一个恶性循环。且由于情志紊乱导致的疾病,往往容易使全身气机逆乱,涉及的脏腑病变也往往并不单一。例如,病人由于长期暴怒,使得肝气损伤,肝失疏泄则容易导致木克脾土,使得脾胃功能受到损害,其在出现胁肋疼痛的基础上,往往会出现纳呆、便溏等不良生理状态。且情志致病容易损伤心神,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心主神明,张介宾曾有言:“情志之伤… …无不从心而发”。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论点。

3情志致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临床中常见多种情志同时致病,一种情志可以伤及多个脏器,所谓“五志互病”之说。[3]由于情志所导致的疾病,在中医内科学中可见有失眠、抑郁、梅核气、奔豚气等疾病,其表现的症状各不相同,辨证也就不尽相同。但是治疗原则不外乎是“疏肝解郁”、“理气导滞”、“活血化瘀”等治疗方法,运用理气的中药如陈皮、厚朴、郁金、玫瑰花等配合一定的疏肝药物如柴胡、香附等进行治疗。《素问·宣明五气篇》中:“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就阐明了情志与五脏关系的一一对应。因此,从传统中医理论上看,治疗因情志导致的疾病往往也可以从五脏入手,根据五脏的所主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由于过度思损伤到心脾时,可以采取补养心神,宁心养血的方剂,例如甘麦大枣汤、天王补心丹、归脾汤等;由于过度抑郁或是暴怒损伤肝脏时,我们可以采取疏肝解郁,理气导滞的方剂,例如逍遥丸、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治疗。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入手,重视全面调理。

4结语

所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随着现代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素质也在逐渐的发生变化,由于各种不良情绪的产生导致的疾病也越来越多,情志致病的主要因素便是由于个人对于不良情绪没有进行良好的控制,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病人在配合医生治疗的过程中,其实还应该学会积极的心理疏导与自我暗示,而临床的医生也不应该只着眼于治疗病人生理上的疾病,更应该重视病人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减低或消除情志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力争消除不良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4] 可以将药物治疗与言语开导进行有机结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从中医情志致病理论角度入手,为临床治疗也能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滕晶,齐向华. 中医情志致病学说浅谈[J]. 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03:301-302.

[2韩晨霞,李峰,宋月晗,刘燕,毛萌,马捷. 中医情志内伤病症的机理研究与治疗研究评析[J]. 环球中医药,2013,(07):526-528.

[3]王有广,戚琳玉,刘丽云. 七情病中医论治探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09:792-794.

[4]马玉光. 试论中医情志致病的临床特点[J]. 河北中医,2004,(11):836-837.

第一作者:马思佳(1996——),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大学中医系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