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眼科医院 黑龙江省大庆市 163316
摘要:目的:探讨弱视训练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患眼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弱视组,共计90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儿临床疗效及组内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及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并与同期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36例(对照组,共计72眼)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弱视组内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短,其次为中度弱视患儿,轻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长,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弱视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治疗3个月后,弱视组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患眼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结论:对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予以弱视训练,能有效改善其患眼调节功能,对患儿预后恢复有利。
关键词:弱视训练;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调节功能;影响
引言
屈光不正性弱视在儿童弱视中占绝大多数,其中又以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居多,治疗方法是及早纠正屈光不正,配戴合适的眼镜并配合视觉刺激疗法以达到治愈弱视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12年3月-2014年2月于我院行弱视训练治疗的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弱视组,共计90眼)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10岁。本组患者弱视诊断符合《弱视诊断专家共识(2011年)》中相关诊断标准,单眼弱视40例,双眼弱视10例;轻度弱视34例,中度弱视38例,重度弱视18例。排除合并其他眼科疾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严重器质性病变、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恶性肿瘤者及治疗依从性差患儿。选取同期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36例为对照组,共计72眼进行对照观察,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10岁。
1.2方法
1.2.1心理护理
由于弱视治疗和训练过程漫长,起效缓慢,家长和患儿容易产生松懈心理,戴镜、遮盖不仅给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且影响美观,使家长、患儿心存顾虑,家长、患儿的心理直接影响弱视治疗的配合及疗效。因此要多与家长和患儿沟通,使患儿及家属认识到弱视的危害及严重性和可治性,树立治愈弱视的信心。
1.2.2注意饮食疗法
合理补充营养,饮食均衡多样化,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叶黄素,对促进黄斑发育,提高视力有一定疗效。
1.2.3弱视治疗室
由专职护士负责治疗,并建立患儿治疗档案,记录视力检查及配镜情况。治疗前的视力检查非常重要,初诊时远视力、近视力、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均要仔细检查,认真填写,由家长和护士共同确认签字,作为评价弱视治疗效果的客观指标,检查时要观察遮眼板是否完全遮盖,避免遮盖不严造成视力检查不准确,影响疗效的判断。复查时记录裸眼视力及配镜后矫正视力。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弱视组患儿临床疗效及组内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比较两组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调节幅度、调节灵活度、调节滞后量)检测结果差异。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珚x±s)表示,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弱视程度患儿视力提高时间比较
轻、中、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分别为(26.3±3.5)、(16.5±2.0)、(12.6±2.3)h;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中度及轻度弱视患儿(P<0.05);中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明显短于轻度弱视患者(P<0.05)。
2.2眼调节功能检测结果比较
弱视组患儿治疗3个月后患眼调节幅度(D)及调节灵活度(次/min)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调节滞后量(D)则明显降低(P<0.05);弱视组患儿治疗前后,眼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受试儿童眼调节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比较(珚x±s)
2.3弱视组不同亚组度
患儿治疗前后患眼调节功能检测结果比较治疗前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除患眼调节幅度(D)结果为:轻度>中度>重度(P<0.05),患眼调节灵活度(次/min)和调节滞后量(D)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弱视组各患儿患眼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患眼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5);结果见表2。
3讨论
临床将眼睛注视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屈光能力随视距离移动而改变的现象称为眼调节功能;在正常情况下,双眼的调节功能协调统一,睫状肌会在由远处注视近端时收缩,使晶状体突出、屈光力增大,由近端注视远端时睫状肌则放松、屈光力缩小。有研究认为,屈光状态同眼调节功能关系密切,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多数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伴有患眼调节功能异常表现,需引起重视。
有报道指出,调节功能失常在屈光不正及弱视的发生、进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可引起交替视发生、抑制立体视形成,长此以往必将恶性循环,使人眼调节幅度不断下降,视网膜物像消退,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
总之,弱视治疗是一个漫长的治疗过程,诊断本病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坚持完成疗程,要使患儿的矫正训练形成一种习惯,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由于条件限制,绝大多数患儿需要在家中完成疗程,这需要医护人员丰富的临床经验与家长及患儿的积极配合,坚持综合治疗及随访,是减少复发率的关键。由于条件及时间的限制,对停止治疗后弱视复发的预期观察还未涉及,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税丹,胡卜丹,杨君,等.弱视儿童家庭训练依从性分析[J].中医眼耳鼻喉杂志,2016(14):56-58.
[2]赵玉秋.视知觉学习与传统疗法治疗屈光不正性弱视的临床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6(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