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安县界首中西医结合骨伤医院 广西桂林 541300
【摘 要】目的:对比观察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小儿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均为48例患儿,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研究组实施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可作为理想手术方案全面普及推广。
【关键词】小儿腹股沟疝;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传统手术
小儿腹股沟疝属于儿科比较常见的先天性疾病之一,男性患儿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患儿,单侧发病率明显高于双侧,且多以右侧为主,该病自愈难度大,往往需要手术方法加以治疗,传统的疝囊高位结扎术具有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恢复慢、并发症发生率高等不足。近年来腹腔镜相关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再加上临床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的临床应用逐渐普及[1]。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小儿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现将治疗效果进行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腹股沟疝小儿患者96例作为观察对象,所有纳入此次实验的患儿均符合小儿腹股沟疝的临床诊断标准[2]。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组均为48例患儿,对照组男患儿45例,女患儿3例,患儿年龄1-10岁,平均年龄(5.6±1.4)岁。研究组男患儿46例,女患儿2例,患儿年龄1-9岁,平均年龄(5.7±1.3)岁。对两组患儿自然资料的差异性进行统计比较,组间并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可展开组间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手术,具体操作:要求患儿术前6h内保持空腹状态,将小便排空,保持平卧位,予以硬膜外麻醉联合静脉复合麻醉或全身麻醉。在患侧下腹部皮肤横纹处作长约3cm的手术切口,将皮肤及皮下各层逐层切开,将精索显露出来,从疝囊开始至疝颈部进行解剖游离,进行荷包缝合,进行高位结扎处理,最后将切口逐层关闭。研究组实施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选择和对照组相同的麻醉方法,准备好3mm操作钳、5mm的30°镜以及腹腔镜整套器械,于脐缘下作手术切口,长约5mm,创建气腹,将5mm腹腔镜、Trocar置入,患侧旁脐5cm将操作钳及3mm Trocar置入,维持气腹在6mmHg以内,手术过程中明确疝囊口和隐匿型疝后,予以同时手术操作,于疝内环口体表投影处作小切口,长约1.5mm,将疝针进入,针内套中包括4号丝线,抵达腹膜外并对腹膜外进行相应的分离处理,先进行内半缓分离操作,将腹膜刺破后,再将线头拉出约4m左右,留置腹腔之中,退出空针后进行外半环腹膜外分离处理,并与内半环交接,使用疝针分离时需要对输精管、血管进行仔细辨认,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损伤或结扎,从腹膜破裂口将针穿出,线头使用钳夹住,出针时引腹腔内丝线线头至腹外,将丝线荷包收紧,并对内环口进行缝合,于腹外处作打结处理,线结需在皮下深埋,将气腹解除,使用创口贴覆盖切口,手术完成。
1.3 观察指标
手术期间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进行观察和统计记录,术后严密观察有无切口下积血积液、感染睾丸萎缩、阴囊水肿等并发症,并在患儿出院前统计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分析
借助版本为SPSS22.0的统计学软件包处理全部相关数据,手术相关指标以( )加以描述,给予t检验,并发症发生率以百分率(%)进行表示,对比应用x2检验,如果P<0.05,则充分证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研究组少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数据见表1。
表 1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 )
组别 | 手术时间(min) | 术中出血量(mL) | 住院时间(d) |
研究组(n=48) | 28.8±13.0 | 30.8±4.5 | 1.6±0.7 |
对照组(n=48) | 48.5±11.8 | 64.7±2.3 | 5.6±1.5 |
t值 | 7.7739 | 46.4739 | 16.7419 |
P中 | 0.0000 | 0.0000 | 0.0000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其中切口下积血积液、阴囊水肿各1例;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8%,其中阴囊水肿、切口下积血积液各4例,感染睾丸萎缩2例。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比较,对照组明显高于研究组,组间差异显著(x2=6.0952,P=0.0136)。
3 讨论
腹股沟斜疝主要是因为腹膜鞘状突出出现先天性未关闭而造成的,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形成疝内容物绞窄、嵌顿等风险,甚至会对患儿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手术治疗是临床针对该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因为患儿腹股沟小而短,且处于成长发育之中,腹股沟管及其四周肌肉会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而逐渐发育,腹股沟管前壁会明显加厚加强,手术过程中无需进行任何修补处理,通常单纯疝囊高位结扎即可达到预期的根治效果。传统手术与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是临床针对小儿腹股沟斜疝的常用手术方案,二者优、缺点各有不同。前者虽然可清晰显露手术视野,并能对患处进行直视,但手术创伤大、瘢痕明显、恢复速度慢等缺点却限制了其在临床中使用推广[4]。相比于传统手术,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具有如下优点:①该术式仅在腹腔内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处理,无需对腹股沟管进行分离操作,亦不会损伤精索内各种结构;②腹腔内实施疝囊高位结扎,可取得与传统手术相同的高位效果,且术后不易复发;③在腹膜腔外进行打结处理,比传统手术更加牢固可靠;④手术创伤小,可显著减轻痛苦,术后康复快[5-6]。
根据此次研究结果可知,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足以说明,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对小儿腹股沟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手术,可作为理想手术方案全面普及推广。
作者简介:谢灵科 男 1978- 广西桂林 本科 主治医师
参考文献
[1] 项海,项秉该,温江涛等.经脐单孔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术式临床效果比较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3,51(33):44-46.
[2] 傅忠,刘辉,钟斌等.二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96例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6,48(30):106-107.
[3] 张扬,李卿明,石昌斌等.两孔法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160例回顾分析[J].贵州医药,2011,35(3):263-264.
[4] 程学远,黄忠.经脐单孔腹腔镜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5,38(18):2724-2726.
[5] 李伟坚,陈江谊,陆金荣等.单孔腹腔镜疝修补术与传统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疝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9):67-68.
[6] 张陈,杨玉辉,吴志瑜等.两孔法腹腔镜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与传统手术的临床比较[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4(12):932-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