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研究

魏菊萍

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730046

摘要:目的:研究在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同时开展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来我院心血管内科开展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选出96例。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对其中一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作为对比组;对另外一组患者则采用优质化护理干预,作为研究组。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总满意度为95.83% (46/48),明显高于对比组72.92% (35/48);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6.25% (3/48),明显低于对比组20.83% (10/48)。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优质化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患者的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并且改善其焦虑和抑郁心理,提升患者整体健康程度。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优质整体护理干预;临床疗效

心血管病患者具有病程长、发病快、进程快、病死率高等特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只有采取介人治疗才能得到确切的疗效,但很多患者对介人治疗不够了解,导致治疗依从性较低,影响治疗效果[1]。本文即是研究心血管内科介入治疗的护理干预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是从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选出的96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分为两个小组。对比组中男性31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为(55.07±5.82)岁,患者的病程从1~9年,平均病程为(3.07±0.28 )年。研究组中男性32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为(55.26±5.71)岁,患者的病程从1~10年,平均病程为(3.18±0.37)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化护理干预。内容为:⑴介入前护理。①患者因对手术产生恐惧感,容易出现剧烈的血压波动,影响心脏功能,对介人手术产生影响,此时护理工作人员应当同医生一起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的操作方式及相关注意事项,并告知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减少其心中的不安及恐惧心理,安抚患者情绪,必要时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剂辅助治疗。②训练患者在床上使用便器,以便患者术中平卧位时能顺利解出小便。向患者讲解训练床上解小便的必要性,因为术中憋尿可能引起患者烦躁不适、血压升高、诱发心律失常,会导致手术意外。③术前更换手术衣,便于手术医生操作,避免患者在导管室更换衣服让手术医生等待。有研究表明,医生在手术间等待病人时间过长引起急躁心理,会造成血管穿刺时间延长或内膜损伤。⑵术中护理。帮助患者取平卧位,并再次安抚患者情绪,鼓励患者配合手术。检查相关仪器是否工作正常后,严密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呼吸是否平稳顺畅,尤其注意心率、心律、血压以及糖尿病病人的血糖,冠状动脉支架患者由于导管对冠状动脉的机械刺激,能引发反射性痉孪,可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应遵医嘱积极对症处理,必要时行电复律或电除颤。⑶术后护理。①常规护理:主动脉支架患者术后虽然支架封闭了血管内膜的破口,但是由于其病理改变仍然存在,血压波动较大可引起夹层动脉瘤再撕裂的可能,应以静脉用药为主,辅以口服用药,使血压控制在适当范围[2]。②穿刺部位的护理。穿刺部位采用弹力绷带包扎并沙袋压迫伤口8h,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处敷料,注意是否有渗血或血肿形成,以及是否有其他颜色液体渗出,防止感染;注意观察加压包扎肢体远端的动脉搏动、肢体颜色、皮温、感知觉、活动度,如有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③术后支架内血栓的护理。不论是行冠状动脉支架植人术还是主动脉支架植人术的患者,由于异物的植人,植人部位血流发生改变,容易形成血栓,非常危险,术后应嘱患者严格应用抗血小板及抗凝药物,严密观察患者的牙龈是否有出血、皮肤有无瘀斑或黑便的发生,定期检测凝血功能。④术后肾功能及排尿的护理。由于主动脉夹层累及到肋间动脉,或者操作时误伤肋间动脉,使脊髓缺血,出现尿储留情况,协助患者排尿,必要时行无菌导尿术,患者术后病情平稳后,应鼓励其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泄,减少对肾功能的损伤。⑤舒适度的护理:使用交替式空气压力波床垫,能有效减轻患者长时间卧床所带来的不适;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有序,整理好监护导线,尽量减少设备噪音,适时提供生活护理及心理支持,使患者心理上有充分的自我存在感,从而增加治疗的依从性和获得健康的信心。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对本文涉及到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处理,本次研究中的计数治疗采用n及%表示,并用t值进行检验,P<0.05,不具有可比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表1~3当中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比组,并发症率则低于对比组,两组治疗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下降,但研究组的下降趋势优于对比组。两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⑴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对比表[n(%)]

组别

n

满意

较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研究组

48

30(62.5)

16(33.33)

2(4.17)

46(95.83)

对照组

48

22(45.84)

13(27.08)

13(27.08)

35(72.92)

⑵两组患者并发症对比表[n(%)]

组别

n

穿刺点红肿

血压下降

失眠

总并发症率

研究组

48

0(0.00)

1(2.08)

2(4.17)

3(6.25)

对比组

48

3(6.25)

3(6.25)

4(8.33)

10(20.83)

⑶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变化对比表

组别

焦虑评分

抑郁评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研究组

67.21±12.36

31.82±4.83

68.71±12.63

35.72±4.61

对照组

66.09±12.07

56.82±4.21

69.17±12.86

52.72±3.68

3讨论

介人治疗是一种微创、见效较快、恢复较快、患者耐受度较高的新型治疗方法,在心血管内科疾病治疗当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大部分患者对这种疗法的认知程度较低,因此在治疗前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或恐惧等心理,给治疗的进行增加了阻碍。护理干预工作主要是调节患者治疗依从性,提升治疗效果的环节,因此在心血管内科介人治疗中必须采用合理的干预才能够有效提升整体治疗效果。优质化整体护理是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理论上提出的,其通过对患者的了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护理方案,为每位患者提供围治疗期全程护理,并在出院前做好基于出院后指导,讲解介人治疗的方法和意义,消除患者焦虑和抑郁心理,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依从性,改善护患关系[3]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内科采用介人治疗的患者,应做到详尽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使介人治疗的优势得到体现,使患者更好地获益,护理价值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桂玲.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分析[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1):15-17.  [2]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5,1(9):12-17. 

[3]周燕艳.心血管介入治疗致反射性低血压的观察与护理[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6,1(2):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