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执性精神病 69例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2

偏执性精神病 69例临床研究

代先珍 陈鸿 王群英

自贡市精神卫生中心 643000

[摘要] 目的:分析偏执性精神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9例偏执性精神病患者,纳入时间为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将其随机分为2组:药物常规治疗34例作为对照组,药物+分散内观治疗35例作为试验组,评定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6.5%,差异显著(P<0.05)。患者躁动、敏感、妄想、幻觉症状的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偏执性精神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分散内观疗法能加快症状缓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关键词:偏执性精神病;分散内观;缓解时间;认知能力

偏执性精神病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种,也被称为妄想性障碍,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性妄想,伴有嫉妒、被迫害等征象,由于妄想内容脱离现实,因此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该疾病目前发病机制不明确,具有起病隐匿性,病程缓慢甚至持续终生[1]。就目前而言,临床治疗的关键是抑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能力,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案,成为临床医师的关注重点。基于此,本文对我院69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分散内观疗法的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偏执性精神病69例,时间段为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将69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4例,包括男性12例(35.3%),女性22例(64.7%);年龄位于33-60岁,平均(46.3±5.7)岁;病程2-8年,平均(4.2±1.6)年。试验组35例,包括男性10例(28.6%),女性25例(71.4%);年龄位于31-59岁,平均(45.8±6.3)岁;病程2-7年,平均(3.8±1.4)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无明显差异(P>0.05),可以比较。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依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1)年龄18-60岁之间;(2)满足偏执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3)本人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严重躯体疾病患者;(2)排除癫痫病史、酒精依赖患者;(3)排除妊娠哺乳期女性。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实施药物常规治疗,选用利培酮片,由江苏恩华药业公司生产,批号H20050160。患者口服用药,每日3次,剂量为每次1片,治疗时间3个月。

1.3.2 试验组 在用药的同时实施分散内观疗法,具体如下:(1)增强认知法。此类患者情绪偏激,由于多疑因此缺乏安全感,对待他人呈现出敌对态度,对此要增强患者的认知能力,从而对他人产生信任感。医师应该和患者交流情感,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向患者介绍临床治疗方法和作用机制,促使患者对疾病产生正确认识,为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的开展打下基础。(2)敌意纠正法。患者对周边环境和人物具有敌意,医师应该指出这种思想的危害,指导患者采用自我提醒来减轻敌意。治疗期间可以播放轻音乐,能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接受周边的人物和事物。(3)沟通训练法。在医师的鼓励下,要求患者和他人主动交流,在沟通中感受到他人的善意,逐渐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对于存在极端思想的患者,要教会患者进行自我分析,明确哪些是非理性观念,并且否定这种观念。患者治疗时间为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观察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如下[3]: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认知功能恢复正常,能独立参与社会活动;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认知功能提升,参与社会活动需要他人帮助;无效: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或加重,无法参与社会活动;总有效率=显效率+好转率。(2)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以躁动、敏感、妄想、幻觉为代表。

1.5 统计学方法 借助于SPSS18.0软件包,有效率属于计数类资料,用(n,%)表示、χ2检验;缓解时间属于计量类资料,用(`x±s)表示、t检验。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6.5%,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n,%)

组别

例数

显效

好转

无效

总有效率

试验组

35

21

12

2

33(94.3)

对照组

34

16

10

8

26(76.5)

χ2

4.416

P值

0.035

2.2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者各项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d,`x±s)

组别

例数

躁动

敏感

妄想

幻觉

试验组

35

11.8±2.4

13.3±2.6

13.8±2.5

9.4±1.5

对照组

34

14.0±2.7

15.1±2.9

15.5±3.1

11.3±2.2

t

3.579

2.716

2.511

4.202

P值

0.001

0.008

0.014

0.001

3讨论

针对偏执性精神病的研究显示,患者多在30岁以后发病,妄想的内容和患者的生活环境相关,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如果不仔细分辨难以判断是妄想还是事实。尽管目前发病机制不明,但是遗传、人格特征、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引起的[4]。以人格特征为例,患者病前伴有性格缺陷,例如固执、多疑、敏感、易激惹等。在治疗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具有一定疗效,以利培酮为例,属于选择性单胺能拮抗剂,可以对D2受体、5-HT2受体等产生拮抗联合效应。有学者研究显示,偏执性精神病患者外周血中的5-HT3A基因含量改变,使用利培酮后,能提高5-HT3A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患者的阳性症状,而且不良反应较轻,实现治疗目标。

但是,单一用药难以从根源上解除病灶,停药后患者难以达到良好的精神状态,因疾病带来的精力消耗,促使患者出现消极情绪,继而导致病情复发。对此,研究表明分散内观疗法,对于患者的心理和情绪具有改善作用,不受时间、场合的限制,能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提高依从性和舒适度,患者更容易接受[5]。该疗法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构人际关系,采用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逐渐缓解、消除各种临床症状。文中以69例患者分组对照,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3%VS76.5%),且各项症状的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杨骏的研究中[6],选择56例患者进行研究,其中对照组实施药物治疗,研究组实施分散内观疗法,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8.0%,差异显著,和本次研究结果一致。综上,偏执性精神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分散内观疗法能加快症状缓解、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天明.1000例偏执性精神病临床治疗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28):86-86.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M].济南:山东科学出版社,2001,05(13):60-61.

[3] 于文斗,方晓峰,于恩艳等.分散内观治疗方法合并利培酮治疗偏执型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31):64-64,71.

[4] 黄芸芳,周志享,综合护理对降低精神病患者危险行为因素的作用探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7):99-100.

[5] 罗小年.A类群人格障碍与精神病[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1):63-64.

[6] 杨骏.偏执性精神病56例临床治疗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19):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