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研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2-16
/ 3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研究分析

廖翠萍, 况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科,重庆 400016

摘要:目前国际上将自杀分为三类:自杀1意念、自杀未遂及自杀已遂,自杀未遂是指任何非致命的自杀行为。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5~19岁的青少年中自杀死亡已成为其第二大死亡原因[1,2]。自杀未遂是自杀发生的最重要风险因素,自杀未遂者的自杀危险性超过一般人群的100倍[3]。据WHO统计,每个自杀死亡者大概有10~40次的非致命性自杀未遂行为[4]。有研究显示,每出现1人成人自杀死亡,就可能有超过20人自杀未遂[5]。本文就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做一综述。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未遂;自杀行为

中图分类号:R749. 99 文献标识码:B

1流行病学

艾明等[6]研究显示,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发生率为1.7%(169/9808),男女构成比为1:1.8该研究选取的样本量大,且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被试对象,因此具有本地区代表性。

2常见危险因素

2.1生物因素 大量研究发现,自杀未遂者脑脊液中5-羟色胺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降低,且下降程度与致死性或自杀未遂的严重性呈正相关[7]。自杀行为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个体的一级亲属有过自杀行为的,个体的自杀率增高[8]

2.2心理因素

2.2.1人格特质 大多数自杀未遂者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强、表演性、苛求性、依赖性强、自我中心、自卑抑郁等人格特点[8]。有自杀行为者其认知方式大多具有以偏概全、非此即彼、易走极端等[7]。有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更多体现出冲动性及攻击性人格,自杀是冲动性人格特征与个体攻击行为倾向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行为冲动性、语言攻击性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是大学生发生自杀未遂的预测因素[9]。冲动攻击控制障碍是较抑郁更为有效预测其发生自杀未遂的因素[10]

2.2.2负性生活事件 刘耀等[11]研究显示,自杀未遂的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出现率的前三位是学习问题、恋人或夫妻发生矛盾及恋爱或结婚问题,且大学生面临的负性生活事件越多对自杀行为影响就越大。郭黎岩等[12]将感情问题列为导致大学生自杀行为的第1位主要负性事件。

2.2.3自杀意念与自杀态度 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前的早期心理活动,有研究发现在有自杀意念的人中,5%将发生自杀行为[13]。吕臻等[14]研究结果显示,有自杀未遂的大学生更多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的、自杀不可自我控制、对自杀抱有正性的态度及认为自杀能改变他人行为。

2.2.4精神疾病 15-24岁青年自杀死亡者中的精神障碍患者占44.7%,有相当比例的自杀者属于冲动性、无精神障碍的死亡[15]

2.3社会因素

2.3.1性别 女性的自杀率明显高于男性,是自杀未遂明确的危险因素[14]。女性在应激状况下更易产生绝望感和自杀的意念,继而采取自杀行为[16]

2.3.2家庭因素 青少年有关的自杀因素多与家庭结构及教养方式有关,如父母与子女沟通障碍、父母离异或死亡、父母酗酒或家庭暴力等;家庭缺乏情感关怀和温暖、有亲密朋友死亡等会引起强烈的内心痛苦和情绪反应,易产生自杀念头甚至自杀行为[15]。葛瑞钦等[17]研究表明单亲家庭是大学生自杀未遂的重要危险因素。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大学生较一般大学生自杀风险高[16]。艾明等[6]研究显示,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主要为近1年感到绝望的频率高、亲友/认识的人有自杀行为史、已发生过性行为、近1个月因心理问题对学习或日常生活的影响、女性等。

2.3.3文化因素 李连杰等[8]指出无宗教信仰比有宗教信仰的青少年自杀意念更强,更易接受自杀行为。艾明等[9]研究显示,是否有宗教信仰在自杀率的发生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3.4社会支持系统 自杀未遂的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社会支持及对支持的利用,在社会中缺乏被尊重、被帮助、被理解,愉悦体验少,在面对负性生活事件时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而导致自杀行为的发生[11]

2.3.5生命质量 操军等[16]研究指出,自杀未遂大学生的生命质量评分低于无自杀行为大学生,躯体健康状况与自杀未遂之间呈负相关,较差的躯体健康状况是自杀的潜在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

3病理心理及生理机制

Mann等[18]提出了“应激-素质”模型,认为自杀未遂是在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共同影响下,个人素质与应激相互作用的产物。操军等[16]提出了“大学生自杀未遂多因素结构方程”模型,认为自杀意念在自杀未遂行为的发生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自杀未遂是危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4临床表现

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表现为,用绳子或刀子等工具、服用治疗药物、跳楼、服毒药及使用其他方式等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未能死亡

[19]

5干预措施

5.1攻击性及冲动性是大学生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有过性行为、女性、自杀意念强度高等自杀危险因素的大学生,应积极进行其攻击性(尤其是自我攻击)和冲动性的评估,从而更好预防和干预自杀[9]

5.2有负性生活事件的大学生,大学院校在教学时应积极实施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开展爱情相关课程,帮助及指导大学生提高应对情感问题的能力[11]

5.3对于社会支持系统较差的大学生,建议培养个人良好的应对技能,学习积极的生活经验,保持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对自杀行为最有效的预防策略[20]。学校可以通过加强和构建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并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对于有严重躯体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需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以预防自杀的发生[16]

5.4对于生命质量差及有身心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予以更多的关怀和帮助,提高大学生生命质量,能有效减少大学生自杀的风险[16]

5.5心理治疗可以提高自杀未遂者应对生活事件的能力,对防止再自杀具有重要意义[21]

6目前的不足及展望

本文存在局限性,本文着重分析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目前已有成果的分析,在以后的工作中,该方面的研究会更加深入及全面,期待新数据不断的更新,为重庆市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以期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uicide Prevention.IASP.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September10,2012[R].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2.

[2]Hawton K,Saunders K E,O’Connor R C.Self-harmn and suicide in adolescents[J].Lancet,2012,379(9834):2373—2382.

[3]Phillips M R,Yang G,Zhang Y,et a1.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a national case-control psychological autopsy study[J].Lancet,2002,360(9347):1728—1736.

[4]Varnik P.Suicide in the world[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2012,9(3):760—771.

[5]PeeterV.Int J Environ Res.Suicide in the world Public Health 2012,9,760-771.

[6]艾明,况利,王敏建,等.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394-397.

[7]张宁.攻击行为、自杀与危机干预[M].精神病学.第6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1:167-175.

[8]李连杰,武小梅.自杀行为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19(5):471-473.

[9]艾明,陈建梅,王敏建,等.冲动性与攻击性对大学生自杀未遂行为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11):650-655.

[10]Spokas M,Wenzel A,Brown G K,et al.Characteristics of inpiduals who make impulsive suicide attempts[J].J Affect Disord,2012,136(3):1121-1125.

[11]刘耀,况利,艾明,等.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与大学生自杀未遂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4,36(11):1138-1141.

[12]郭黎岩,王冰,王洋,等.大学生自杀心理与行为及预防对策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3):264—268.

[13]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17(12):852-855.

[14]吕臻,艾明,况利.重庆市自杀未遂大学生的自杀态度和社会支持系统的调查[J].重庆医学,2014,,43(26):3474-3477.

[15]Li.XY,pHILLIPS MR,Zhang YP,et al.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in China’s youth:a case-control study[J].Psychol Med,2008,38(3):397.

[16]操军,况利,艾明,等.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4):2692-2695.

[17]葛瑞钦,郑德伟,张增国.大学生自杀未遂与攻击性抑郁焦虑的相关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8):1260-1263.

[18]Mann J J.A current perspective of suicide and attempted suicide[J].Ann Intern Med,2002,136(4):302—311.

[19]艾明.重庆市大学生自杀未遂及相关因素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08:1-67.

[20]Kumar P N,George B.Life events,social support,coping strategies,and quality of life in attempted suicide:A case-control study[J].Indian J Psychiatry,2013,55(1):46—51.

[21]浦晓珍,张建娟,施俊峰.自杀未遂患者心理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19):87-90.

1作者介绍:廖翠萍,Email:380570732@qq.com

研究方向:青少年情绪障碍及自伤、自杀的研究

通讯作者:况利,Email:kuangli03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