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五医院 163714
摘要:目的 探究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CT、MRI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其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主要病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深部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脑叶挫伤,其中MRI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其漏诊率明显低于CT(P<0.05)。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MRI、CT等进行检查,均具有一定的价值,而MRI的应用价值则更高。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CT;MRI;鉴别诊断
急性颅脑损伤是一种影像学研究的重要疾病,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发生率,相关研究显示,急性颅脑损伤在所有创伤中的占比为21%左右,其死亡率则在10%左右,同时,急性颅脑损伤也是导致青少年出现终身残疾的重要原因[1]。影像学是目前对急性颅脑损伤进行诊断的主要方法,其中CT可以准确、迅速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定性和定位,在患者疾病初期鉴别诊断中应用,具有较高的价值[2],但是部分患者具有十分明显的疾病症状,经CT检查却显示无异常情况。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MRI广泛应用于急性颅脑外伤的鉴别诊断中,其可以较好对出血性和非出血性病变进行诊断,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提供,使得患者能够接受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本文主要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接受CT、MRI诊断的价值作分析,如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其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其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1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男女之比为60/40,年龄范围为22岁-66岁,年龄均值为(44.50±8.56)岁,入院时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为9分-15分,其中55例为13分-15分,45例为9分-12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为17例抽搐,15例肢体功能障碍,41例恶心呕吐,31例头剧烈痛。
1.2 方法
CT检查:采用64排螺旋CT仪实施检查,基线为OM,常规实施轴位扫描,将层距设置为5mm-10mm,层厚设置为5mm-10mm,管电流为200mA,管电压为120kV,矩阵为512×512,窗宽为85HU-100HU,窗位为30HU-55HU,扫描时间为2s-3s。
MRI检查:采用3.0T磁共振仪实施检查,扫描参数为矢状位T1WI/IR、横轴位T1WI/IR、T2WI/FSE,横轴位中的IR T1WI取TE为25ms,TR为600ms;横轴位中的FSE T2WI取TE为55ms,TR为3000ms;矢状位中的IR T1WI取TE为19ms,TR为1800ms。各个序列的层间距为1mm,层厚为4mm,Nex 2次-3次矩阵为224×256。
完成检查后,均由2名具有丰富经验、高年资的影像学专家进行阅片,若其意见一致,则表示诊断成立。
1.3 观察指标
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经CT、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漏诊率等进行观察分析。
1.4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其中病灶检出率、漏诊率等计数资料通过卡方检验,而计量资料以t检验。若P<0.05,则为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主要病变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出血、脑深部挫裂伤、硬膜外血肿、脑叶挫伤,其中MRI的病灶检出率明显高于CT,其漏诊率明显低于CT(P<0.05)。如表1:
表1 CT、MRI检查结果对比[n(%)]
检查方法 | 例数(n) |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硬膜下血肿 | 硬膜外血肿 | 脑深部挫伤 | 脑叶挫伤 | 病灶检出 | 漏诊 |
MRI | 100 | 5(5.00) | 10(10.00) | 10(10.00) | 29(29.00) | 43(43.00) | 97(97.00) | 3(3.00) |
CT | 100 | 6(6.00) | 9(9.00) | 9(9.00) | 28(28.00) | 37(37.00) | 89(9.00) | 11(11.00) |
3讨论
颅脑损伤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患者的病情较急,同时其病情变化较快,若患者的颅脑损伤为重型,则其病情凶险,不仅会对其颅脑组织造成损伤,同时会使得其下丘脑-垂体系统功能发生紊乱,导致患者全身内分泌系统异常调节,并且,患者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使得其脑组织处于缺氧和缺血的状态,激活其下丘脑-垂体-靶器官途径,从而患者出现心理、认知能力、躯体功能等相关的后遗症[3-4]。
CT是目前对颅脑损伤进行检查的主要方法,但是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颅骨结构可导致脑组织出现伪影,患者的前颅凹底不平致使出现容积效应,且CT一般仅可实施横断扫描,若病灶较小,且位于颅顶或颅底,则可导致出现漏诊[5],同时,CT难以将全部异常部位检出,从而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
MRI的应用,可避免患者颅底骨骼伪影所致的干扰,且不存在放射损伤,可以清晰将患者后颅凹组织显示出来,且软组织分辨率较高,能够通过矢状面、冠状面,清晰将患者脑顶、颅底处的异常显示出来,对病变的性质程度、部位进行明确,将病灶的检出率提高。MRI可将更轻微、更小的病灶显示出来,在出血性和非出血性病灶中,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尤其是非出血性病变[6]。
综上所述,CT与MRI在急性颅脑外伤患者疾病鉴别诊断中应用,均可取得一定的诊断价值,其中MRI与CT相比,则可更好将患者的病灶检出,明确患者的病灶类型,从而为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彭军,余超,王欢等.CT与MRI在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4):86-87.
[2]杨文军.急性颅脑损伤的CT、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其临床应用比较[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590-592.
[3]徐鹏林.急性颅脑损伤CT与MRI诊断的应用对比[J].中外医疗,2017,36(23):193-195.
[4]齐玉晓.急性颅脑损伤诊断中MRI与CT技术的应用价值[J].临床研究,2017,25(12):195-196.
[5]刘红权,陈艳,朱曼等.对比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诊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75-76.
[6]胡示超.核磁共振与CT用于急性颅脑损伤的诊断价值[J].影像技术,2015,27(4):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