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绍兴 312000)
摘 要:随着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职教育也面临着一场新的“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通过劳动力向人力资源有效更替减少无效人才供给,实现优化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最终提高人才供给质量。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适应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也是会计时代变革的内在要求,更是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社会供给侧改革的需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职院校 会计专业 工匠精神
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以“精益求精、严谨专注、敬业创新”为内涵的“工匠精神”在很多行业被推崇。会计行业变革也需要工匠型人才,会计执业能力更需要工匠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职院校,理应积极迎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从培育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 道德、职业品质等方面培养新时代的“会计匠人”,从而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一、培育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一)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顺应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在谈如何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候,提到了工匠精神的培育。用工匠精神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建议也在两会后引发了共鸣。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在当前新常态经济下,是中国“创造大国”升级的必经之路。“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作为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在工业4.0时代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在智能化大数据的背景下比以往更需要能核算、会管理、懂大数据的复合型人才,传统的核算会计已无法满足企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一批懂会计、懂管理、懂大数据等等的复合型人才必然成为今后企业的首选,大力提倡并培育学生会计工匠精神是会计事业持续进步的需要,更是时代的必然要求,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是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是顺应国家战略,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高职院校自身而言,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精神培养也是加强专业建设与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不忘初心、牢记育人使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常而言,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通过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增强其就业竞争力与综合素质,毕业生的良好社会声誉同样可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专业高质量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基石,培育会计专业的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育内涵发展的客观需求,当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目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提升会计专业培养的质量,为我国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必然需要
有专家在德勤财务机器人问世并投入使用之后预测,基础会计工作将在2025年被机器人取代。目前中小企业的基础财务工作大部分由大专学历毕业生完成。基础会计人员被取代将对高职会计学生的就业产生巨大打击。这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负责、严谨的职业态度或职业精神越来越成为区分与评估优秀会计人员的重要参照标准。会计工匠精神同时强调学生要具有高超的职业技能与高水准的职业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对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要求,从执业能力上讲,注重工作态度、自我提升、承受力和工作应变力的能力等,基础能力正是学生应具备的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对高职会计人才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工匠精神”的理念融入
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教育经费对高等教育的投入达到1.2万亿元,其中普通高职高专教育的经费约占到高教经费总投入的五分之一。在高职院校教学投入本就捉襟见肘的现实情况下,与工科专业相比,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硬件配置很容易被忽视,尽管每年我国高职财会人才总数占全国财会人才总数很大比重,但是学校在会计类专业投入的软硬件教学设备和教师队伍的建设等教学资源却与人才培养数量相比相差甚远,没有跟上,造成整体教学质量降低。在教学管理方面,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匠精神”,就应该重视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体系的设计与更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的专业核心课程没有帮助学生树立“工匠精神”的职业态度,缺乏对职业精神的塑造。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由于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而过于理想化,也无法承受工作压力和挫败。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缺乏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领头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传承与传播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也影响了专业学生工匠精神打造。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缺少“工匠精神”的滋养
忽略了文化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经过多年改革发展,人才培养方案更多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方案中核心岗位技能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文化素质方面的教育却有所忽略。这也导致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缺乏工匠精神的融合。当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一般包括基础学科、专业课程两部分。一方面,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核心课缺乏对职业精神的塑造,没有帮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会计专业实践课程方面,课程的开设只重视核算,只关注于结果,忽略了对会计专业精益求精精神的追求,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不高。另一方面,关于学生就业方面的培养也缺乏详细的指导意见,导致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下降,无法正视失败,最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能力拓展课没有囊括现代企业用人需要的服务精神和自我提升的钻研精神,忽视了对学生正确行为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需要他们对自己的工作能爱岗敬业、专注,不能只重视技能而忽视职业道德的培养模式,对工作缺乏责任心、频繁跳槽、不遵守劳动纪律等不遵守职业道德的现象与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不符。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对于自我“工匠精神”人格的塑造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同度较低,学生一方面无法理解“我是谁?”“我属于什么样的群体?”等特定问题,在校期间没有明确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以及职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反过来,学校也没有培养学生作为独特的生命个体去建构对社会、对国家的奉献和对职业角色的理解。学生们没有从点滴小事对自己严格要求,无法做到付得起责任、担得起重任,也无法理解“个人为单位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越能得以实现职业品质”是从业者的工作灵魂,缺乏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动力和对未来发展的长远规划。高职院校会计学生主要通过以实践导向来培养技术技能,培养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实践。但在实际的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只是按照设定程序或者老师讲授的步骤去做,并且在做出大体相当的成果的时候就觉得任务完成,没有加入自己思考,也没有从中总结经验,对操作规范、成果质量等缺乏追求精准和精度的意识,对实践过程的创新缺乏主动性,有悖于工匠精神。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 精神”的对策与建议
(一)转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基于“工匠精神”的全员育人模式
高职会计人才与传统的本科院校、中职院校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必须差异化定位,充分凸显出高职教育的特色,要引入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工作规范与标准,让学生在实训基地或行业一线切身感受和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自愿地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体系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方法实践等方面,体现“工匠精神”培育的要义。要让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掌握娴熟的专业技能,需要工匠型教师的支持,工匠型会计教师同样也需要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动态,这就需要教定期与企业联系,真正深入企业,了解企业财务工作现状,才可以编制适合学生并贴合企业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 此外,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前提是教师自身具备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工匠精神,教师不仅要成为教学名师,也要成为技艺工匠。要求高职会计教师更新现代高职教育教学理念,开拓视野,在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之上,还要具备娴熟的会计核算技能和诚信严谨的职业态度,通过现代职业教育的方式方法,传承技艺,才能培养具有工匠精 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丰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内涵,融合基于“工匠精神”的课程体系
完善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涵盖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态度 和职业规范等要素,这些要素扎根于坚实的专业教育之中,具体到不同的行业与专业,会表现出其特有的内涵。但是对于会计专业而言,课程建设是会计专业人才工匠精神传承和培养的主要渠道。以“工匠精神”培育为导向的会计专业教育,需要构建学生的职业素养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良好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会计专业人才。专业教育的先导课可以给学生讲述该专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与整个职业大环境与前景等内容,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对自身所要从事的专业、所需具备的技能有所了解有助于学生提早清楚会计职业“工匠精神”的内涵。专业素养课程是“工匠精神”最主要的物质承载,专业课教师的深度参与是“工匠精神”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导力量。高职院校的技能大赛是提升学生工匠技能的良好载体,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组织手工账、珠算、点钞比赛等比赛号召学生广泛参与,积极发挥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的榜样效应,号召学生拼比赶超、共同提升。
(三)完善职业生涯,唤醒学生“匠心”意识,实现自我“工匠精神”培育定航赋能
完善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强化学生对于职业的认同感是高职院校实现“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人才培养定位重要途径。所谓“高技能”要求不但理论及实践操作技艺高超而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养,参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技能可以分为专业知识技能、可操作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专业知识技能主要依靠识记,可操作技能依靠的是学生的刻意练习,而识记、刻意练习的基础是有明确的生涯目标,因此会计专业的育人首先应该唤醒学生的会计职业生涯意识,自觉地开展刻意练习。自我管理技能的培养来源于教师和同学的言传身教,因此高素质的专任教师是提升会计专业自我管理技能的必备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开设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可以从入学教育时就帮助学生建立对会计专业的整体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职业生涯课程贯穿整个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未来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作用,对会计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工匠精神”有更热切的期望,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参考文献:
[1]王鹭.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匠精神培育探讨[J].时代金融,2017(32).
[2]方励筠.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探索[J].商业会计,2017(21).
[3]石建平.新技术下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模式探究[J].纳税,2018(04).
作者简介:许小建(1999—),女,江西赣州市人,研究方向:财务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