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地理深度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4-07
/ 2

加强地理深度教学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为例

许红艳

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高中部 550081

〖内容提要〗新高考视野下的地理教学,要求变革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顺应课程改革需要,适应高考改革要求,契合地理课堂改革要求。本人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实现教学重心转向,通过创新设问角度引发真探究、紧抓课堂生成激发反思力等教学策略的实施,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提升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地理学科 深度教学 核心素养

2017版课标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界定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从人地协调发的视角,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典型案例的解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培养学生敬畏自然的态度,理解社会责任,产生社会参与行动,学会可持续生存,懂得遵守社会公德和环境关怀。从综合思维角度,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训练,帮助其认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对比看待不同文化的独特性和存在价值,产生文化包容态度,从而养成对人生处境的同理心、容忍和合作精神,学会共处,懂得公平正义和尊重他人。从区域认知的角度,地理学科可以通过对学生区位意识的培养和尺度观念的形成,帮助其构建宏观的认知格局,从而使其保持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养成应对人生处境时的空间秩序感和全球视野,学会空间认知,洞悉世界风云。从地理实践力的视角,地理学科可以通过野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强自律,形成执行力,培养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和协同精神,学会踏实做事,懂得信赖同伴。

新高考视野下的地理教学,要求变革学生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核心素养。深度学习,顺应课程改革需要,适应高考改革要求,契合地理课堂改革要求。运用深度学习的原理分析高中地理浅层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而探索对促进学生地理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行之路。

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教学内容,探讨如何通过深度教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教学重心的转向

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地理教学的重心必须由“三维目标”转向“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要求以及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知规律,笔者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表所示)。预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全体学生达到“素养水平一”,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总结,达到“素养水平二”。

二、创新设问角度,引发真探究

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深度思考,而引发深度思考的前提是创设有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进行脑力震荡,向学科素养深处思考。基于问题的学习中,通常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问题为中心,以问代讲,以问促思,以问生疑,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提升学科素养。

在本课中,结合学情,笔者设计了3个问题:

1.塔克拉玛干沙漠及科尔沁沙地属于荒漠化吗?

设计本问题的意图是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引发学生探讨质疑。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形成原因中,主要因素是什么?没有人地活动,也会形成荒漠化吗?

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但是没有人类活动,荒漠化也可能形成,只不过形成的过程漫长,激发学生的扩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举例说明在荒漠化的防治措施中,怎样做到因地制宜?

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懂得遵循自然规律、敬畏自然,实事求是,在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和缺乏水分的地区,治理的措施完全不同,要时时牢记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紧抓课堂生成,激发反思力

深度学习是一个不断反思,不断生成的学习过程。课堂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生本课堂,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质疑意识,提升反思力。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及时搜集了学生新生成的问题,从中挑选了有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全班对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探究。

问题: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能大力植树造林吗?

学生的讨论很激烈。在讨论中,学生的情绪被感染,知识在调用,思维在碰撞。有的学生列举了库布其沙漠综合治沙的经验,有的列举了鸣沙山月牙泉采取了拆除建筑物、以灌木代替乔木、建立人造戈壁床面等措施治理的行动,有的还谈到了塞罕坝、毛乌素,有的想到了被外界赞誉为“中国魔方”的草方格,有的还异想天开地给塔克拉玛干开药方……课堂的深度就在质疑反思、倾听分享、拓展探索中产生。最后他们得出结论:大力植树造林是错误的。治理荒漠化应该因地制宜,具体分析。在水份充足的地方,可以植树造林;水份条件较好的地方,可以封沙育草;缺乏水源的地方,可利用柴草、树枝或其他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工程因沙,而种树是不会成活的。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质疑反思,探究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个体的反思能力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学会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

最后,我又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小结沙地的形成。学生讨论后总结:①物质条件(要有沙漠,沙子从哪里来)②动力条件(哪种外力的携带作用,又会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沉积),其过程可归纳为:沙源地→侵蚀、搬运→受阻、沉积→形成沙地。这样学生深入分析各要素的成因及过程,学会理清了地理事象的因果关系,形成了完整的地理逻辑推理思维。

深度学习是深度课改的标志,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笔者一定要做好深度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通过有深度的课堂引领学生有深度地学习,在深度学习中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