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临沧 677000
摘要:疫苗(vaccine)与疫苗免疫相关,人类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传染性疾病。预防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通过疫苗的预防作用,可以切实保障广大人类身体健康,有效防止相应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以达到最终消灭疾病的目的。
关键词:疫苗;疾病预防;诊断;更新认识
免疫接种是采用人工的方式在机体注入免疫效应物质,以此使机体可以获得某种预防疾病的能力。免疫接种的主要种类包括肺炎疫苗、乙肝以及HIB等,成年人接种疫苗抵抗能力较强,所以免疫力较高[1]。疫苗接种主要是针对易感者进行,通过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其对以后的感染或疾病产生免疫力,从而可以预防和控制大量传染病,而且越来越多地用于防控由传染性因子引起的若干慢性病,不仅可以预防肺炎等传染病带来的痛苦和死亡,疫苗的出现也消除了一些曾经肆虐的疾病,更新认识以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可以改善患者的接种率,并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避免其他疾病的产生。
1.疫苗可预防疾病易感人群的变化分析
疫苗可预防疾病(vaccine‐preventable disease,VPD)的接种情况直接影响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生情况,常见的疫苗可预防疾病包括:乙型肝炎、百日咳、麻疹、水痘、脊髓灰质炎、风疹、白喉、流行性腮腺炎、肺炎球菌性疾病等等。预防接种又名防疫注射,是将疫苗制剂接种在人体体内,借助免疫系统产生对抗该病原或相似病原的抗体,是注射人员可以是疾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疫苗含有无害的死病菌或者是由无害的死病菌中提炼的物质,能使儿童机体产生天然的防御能力对抗病菌。由于对“疫苗不会致病”和“疫苗终身免疫”的错误认识,许多临床医生忽视了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研究。但是,由于疫苗选择压力下人群易感性分布的变化和病原体特征的变化,疫苗可预防疾病的发生率及其临床表现已发生变化[2]。
通过疫苗接种,接种者会得到免疫保护,以此改变人群易感染性的分布情况,疾病的发病人群的组成会出现变化。随着疫苗的广泛推行,已经改变了易感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不同抗原的免疫原性和接种程序具有差异性,易感人群的变化也不同。破伤风疫苗、百日咳疫苗抗原的抗原性不同,在免疫程序中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年龄导致不同的分布情况。相对于疫苗前的使用,经过广泛的接种后,人群的免疫力主要是由于接种疫苗而不是自然感染,而且由于该病的流行率大大降低,自然接触该病原体的机会大大减少,母体抗体只来自儿童时期的免疫接种,使婴儿得不到母体抗体的保护水平,婴儿易感性增加。此外,现代社会孕产妇年龄的增加与母体抗体的降低也有关系[3]。
2.疫苗可预防疾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疗局限性
2.1 临床表现变化
没有足够母体抗体的婴儿更有可能患上传染性疾病。由于疫苗接种具有一定的抗体保护作用,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麻疹爆发时,其中近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患者具有免疫接种史,且仅少数患者出现皮疹。
2.2 病原特征变化
疫苗可预防的病原体,主要包括病毒和细菌,疫苗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是影响接受免疫注射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肺炎链球菌疫苗的广泛使用,由疫苗血清型引起的疾病显著减少,而由非疫苗血清型引起的疾病缓慢增加,会降低疫苗免疫的好处。
2.3诊断与治疗的局限性
鉴于疫苗可预防某些特定的法定传染病,大部分由国家卫生研究院发出的疫苗可预防疾病诊断标准均由疾病控制和预防部制定。这些标准侧重于诊断和个案特定的监测,临床诊断往往需要典型体征。但临床实践要求临床医师对每个患者进行及时且准确的诊断,认识到每一位患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许多临床医生长期依赖这些标准来指导临床实践,监察标准缺乏临床证据,排除个案、出现并发症及诊断轻微或严重疾病,而且很少满足临床要求,例如临床个案分隔不足、接触者的识别及治疗。
近年来,百日咳复发明显暴露出临床实践中百日咳监测标准的弊端。 传统观念阻碍临床进展,主要表现为创伤后破伤风预防的管理。因医学教材更新的滞后,我国临床医生对破伤风及其免疫预防的认识明显不足,需要更新。
目前,我国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过量使用的问题严重,破伤风抗毒素的剂量为4-5千万剂/年,2016年发放的破伤风免疫球蛋白批次达到377万批。事实上,破伤风疫苗已进入儿童免疫接种计划。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免疫史、最后一次接种的时间和伤口的性质,决定是否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免疫球蛋白和破伤风类毒素。
3.疫苗名称的使用规则
现代研究人员在发现传统传染病的病因时使用了这种疾病的名称,后来根据这种疾病的病因研究并开发疫苗,同时使用这种疾病的名称,例如被鉴定为麻疹病毒的病原体,开发使用的疫苗命名为麻疹疫苗。疫苗是针对特定的传染源开发,传染源可以是不同类型的,同一种病原体通常会导致多种临床疾病。但是,越来越多的疫苗与病原体和疾病没有独特的关系。
不正确的疫苗名称是疫苗使用中常见问题,例如7价、13价或23价肺炎链球菌疫苗,往往以“肺炎疫苗”被推荐。事实上,以上疫苗只能预防某些由疫苗血清型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疾病。疫苗可预防某些中耳炎病例,更重要的是预防由疫苗血清型引起的败血症、脑膜炎及其他严重侵入性感染性疾病。又如71型肠道病毒疫苗,被错误地称为“手足口病疫苗”,错误地称为“子宫颈癌疫苗”,2、4、9价人类乳突病毒疫苗。这些错误的疫苗名称向专业人员和公众传达了错误的科学知识。但是,随着疫苗行业的普及,公众容易理解的事实,这些名称在中国已经广泛流行,需要卫生工作者的进行关注。
4.结论
总而言之,临床医师需要重视疾病的威胁,更新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认识,可以更好的提升疫苗可预防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 姚开虎.更新认识以提高疫苗可预防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J].中华儿科杂志,2019,57(8):577-580.
[2] 赵霞.包虫病诊断与预防疫苗研究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2018,14(11):38.
[3] 安志杰,李燕,王华庆.肺炎球菌结合疫苗保护效力血清学替代指标在新疫苗研发中意义[J].中国公共卫生,2018,34(11):1459-1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