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规划服务中心 广西南宁 530000
摘要:基于对街坊道路的调查和特征分析,指出街坊道路由慢行空间、建筑退距、机动车空间、停车空间四部分组成,空间共享及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的交通组织方式,是区别于一般市政道路主要特征。提出了一系列街坊道路特有的设计标准,窄路幅的横断面设计、弱化空间隔离设计、错车道设计、机动车限速设计、小转弯半径设计等。
关键词:街坊道路;空间共享;横断面设计
0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城市老旧居住区存在不少宽度较窄的街坊道路,城市规划工作者在落实“窄马路、密路网”的规划理念时,也会将新区部分支路的规划为12m,甚至10m以下。笔者将此类道路称为街坊道路,由于此类道路较窄,无法完全满足现行设计规范提出的技术标准,使得设计人员和审查人员产生不少困惑。此笔者通过广泛调查研究,尝试提出此类道路的建设标准,供设计人员参考。
1.相关规范综述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提出城市道路分四级,其中Ⅰ级支路设计速度为道路宽度为14m-20m,设计速度为20-30km/h;Ⅱ级支路为短距离地方性活动组织服务的街坊道路、步行、非机动专用道路等,Ⅱ级支路应包括可供公众使用的非市政权属的街坊内道路,根据路权情况计入步行与非机动车路网密度统计,但不计入城市道路面积统计,但可计入路网密度,特别是步行与非机动车交通网络的密度统计。城市居住街坊内道路应优先设置为步行与非机动车专用道路。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条文规定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m、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应小于1m、市政设施带最小宽度0.5-1.5m,即使按最低标准,支路的最小宽度也应在13.5m以上,考虑到路缘石及安全间距因素后,需要满足规范各项规定的道路最小宽度应为14m。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居住区内道路分为城市道路和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两大类。
居住区内的城市道路要求突出居住使用功能特征与要求,应提出采取交通稳静化措施,适当控制机动车行驶速度,相关量化指标包括红线宽度(宜为14m~20m)和人行道宽度;居住街坊内附属道路要求满足满足消防、救护、搬家等车辆的通达要求,量化指标包括宽度(2.5m-4m)、纵坡和建筑退距。
综合以上规范的相关规定,宽度小于14m的市政道路在技术指标上应属于《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中Ⅱ级支路的范畴,主要为满足短距离地方性活动组织服务,优先考虑步行和非机动车的需求,但不排除机动车的通行需求。规范对街坊式道路道路的技术规定较为粗略,尚不能用于指导工程设计,例如此类道路如何进行交通组织,如何确定横断面的组成,如何协调机动车和慢行交通之间的矛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
2.街坊式道路的类型
笔者通过对街坊式道路进行调查,认为有街坊式道路三种类型:类型一,道路的通行空间与临街商业空间相互渗透,道路两侧沿街商铺较多,人流量密集,商业活动的需求(购物人流、临时停车需求)和交通功能混杂。如图1所示;
图1街坊式道路类型一
类型二,同时兼顾通行功能和停车功能。道路一侧用于停车,一侧用于通行,邻道路一侧通常为沿线小区的围墙、挡墙或建筑外墙。如图2所示:
图2 居民区街坊式类型二
类型三,单纯的通行功能。邻道路一侧通常为沿线小区的围墙、挡墙或建筑外墙。
图3 街坊道路类型三
3.街坊道路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街坊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沿路两侧道路的商业活动占用道路空间,导致道路宽度不足,产生道路拥堵;慢行交通无避让机动车的空间,导致机动车行驶过于缓慢;道路狭窄,机动车会车困难。
4.街坊道路组成分析
街坊道路横断面可由慢行空间、机动车通行空间、建筑前区、停车空间等几部分组成。
慢行空间:在街坊道路上,慢行交通具有经常性的特点,需要随时保障慢行者的交通需求;同时具有柔性易变的特点:当没有机动车通过时,慢行者常使用机动车空间通行;有机动车通过时,慢行者又会避让至路侧。
机动车通行空间:由于街坊道路上,通常机动车较少,机动车通行空间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多数时候可与慢行交通实现空间共享;当机动车较多(调查发现,当单向机动车交通量大于500pcu/h时),机动车间距小,慢行交通不宜使用机动车空间通行;当机动车更多(双向机动车交通量大于750pcu/h)时,还需要组织上、下行车道,否则会出现频繁避让对向车辆,造成交通拥堵。
建筑退距:建筑退距又可分为围墙、外墙建筑退距,居民建筑退距、商业建筑退距三类。
围墙、外墙建筑退距,居民建筑退距可与慢行空间实现资源共享。
商业建筑退距,通常用于维持商业经营的活动,如商业交易行为以及由交易行为引发短时驻足、围观、停车,临时停车装卸货、收集餐厨垃圾等。商业经营活动是经常性的,也具有弹性,与慢行空间可部分共享资源。
停车空间:为解决道路沿线居民停车位不足,不少街坊道路上划定了路侧停车位,通常采用平行停车的方式,需要2.5m的停车空间。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四类空间的界限并存在绝对界限。当商业活动较少时,建筑前区可作为慢行交通的通行空间,同样地,机动车行驶空间、停车空间也可与慢行交通实现资源共享,但慢行交通的避让空间是相对刚性,应在规划设计中给与充分保障。
5.街坊道路的规划建设标准
5.1设计理念
设计中应强调以步行和非机动车通行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的理念。应摒弃传统市政道路中机动车设计速度的设计理论,应着眼于满足慢行交通安全、畅通的需要;应控制机动车的车速,以慢速通行的方式,适应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
5.2各部分组成宽度
慢行交通空间,当单向机动车交通量小于500pcu/h时,慢行交通可利用机动车的间隙通行,此时需要保证慢行交通的避让空间,即不应小于1.5m;
当机动车交通量大于500pcu/h,需要保证行人和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此时慢行空间宽度不应小于3m。
机动车通行空间:Ⅱ级支路上,由于机动车两侧行人和非机动车多,机动车车速通常会将车速降低至20km/h以下,甚至不超过15km/h,一个机动车道宽度可降低至3m。当双向交通量不大于750pcu/h时,可不区分上下行车道;否则,应区分上下行车道。
建筑退距:围墙、外墙建筑退距为1.5m,居民建筑退距,商业建筑退距为2.5m。
5.3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5.3.1一般街坊道路横断面
街坊道路宽度不应小于4.5m,横断面布置为慢行交通避让空间为1.5m,机动车通行空间为3m;
当单向机动车交通量大于500pcu/h时,慢行交通不便于长时间使用机动车通行空间,需要在道路两侧规划慢行空间,宽度不应小于9m,两侧3m为慢行空间,中间3m为机动车通行空间。
当双向交通量不大于750pcu/h时,街坊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12m,两侧3m为慢行空间,中间6m为机动车两条上下行车道。
当需要设置一侧路边停车时,最小宽度不应小于7m,即在最小宽度的基础上,再增加2.5m的路侧停车带;
5.3.2商业区街坊道路
当沿线一侧存在较多商铺时,宽度不应小于7m=2.5m(商业空间)+1.5m的慢行交通避让空间+3m的机动车通行空间;
若一侧存在较多商铺,且机动车交通量大于500pcu/h时,道路宽度不应小于11.5m=2.5m的(商业空间)+3m(慢行空间)×2+3m为机动车通行空间;
两侧均存在较多商铺时,需要考虑两侧均保留慢性交通的通行空间和两侧商业空间,最小宽度不应小于14m=2.5m(商业空间)×2+3m(慢行空间)×2+3m(机动车通行空间);
两侧均存在较多商铺时,且双向交通量不大于750pcu/h时,宽度不应小于17m=2.5m(商业空间)×2+3m(慢行空间)×2+6m(机动车通行空间)
5.4平面设计
5.4.1错车道:当道路宽度小于6m时,应每隔20-30m,设置一个错车道,错车道宽度不应小于2.5m,错车道所在断面的宽度不应小于8.5m=1.5m(慢行交通避让空间)×2+3m行车道+2.5m错车道,长度不应小于6m;
当无法设置错车道时,路段长度(指两个道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30m;若能保证头尾通视,路段长度不应大于50m。调查表明,若长度大于以上数值,驾驶员往往不愿意提前避让对向来车,行驶至路中时又产生倒车困难。
5.4.2转弯半径:街坊道路常存在L弯,半径较小。《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规定,设计车速为20km/h时,最小转弯半径为20m,该规定是从机动车的角度考虑,强调的是机动车连续、舒适、平顺行驶,需要考虑道路线形指标的连贯性。
而街坊道路的设计理念以慢行交通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要求机动车慢速行驶,需要驾驶员注意观察车辆两侧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随时采取制动措施,不要求机动车连续平顺行驶,因此,可按《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中交叉口路缘石转弯半径的要求进行控制,即最小转弯半径为10m,此半径也可以满足消防车的通行要求。
其余线形指标与一般城市道路相同,可参照《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确定。
5.5纵断面设计:街坊道路坡度应以满足非机动车为主,应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中非机动车的的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5.6交通设施。交通设施主要包括交通标志标线、隔离设施、减速设施。
街坊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的主要特点有:应限速不超过20km/h,慢行交通量角度较多时,应限速不超过15km/h;不区分上下行车道时,可不必划分道路中心线;因街坊道路是以慢行交通为主的道路,若非学校出入口附近或过街人流明显聚集的地点,不必增加人行横道线。
常用的隔离措施主要有利用路缘石高差隔离、标线隔离、警示柱隔离、道钉隔离、彩色沥青隔离。
若道路宽度能满足各种交通需要,可以采用硬质隔离措施,利用路缘石高差隔离和警示柱隔离;若道路横断面窄,需要强调空间的共享,而不是空间的分割,可采用柔性隔离措施,即采用标线隔离、道钉隔离、彩色沥青隔离。
限制机动车车速是保证慢行交通安全,实现空间共享的重要保证措施。机动车限速措施主要有三类:警示性限速措施如视错觉减速设施、防滑减速带、热熔式振动减速带;半强制性限速措施;道钉减速带,卵石减速带,块石减速带,减速路面;强制性限速措施:橡胶减速带,水泥混凝土减速带,沥青混凝土减速带,减速丘。
街坊道路没有严格分割行人与机动车,因此,减速措施应避免引起机动车较大晃动的减速措施,推荐采用减速道钉减速带,卵石减速带,块石减速带,减速路面、热熔式振动减速带,减速丘;避免采用橡胶减速带,水泥混凝土减速带,沥青混凝土减速带;视错觉减速设施,防滑减速带适用与特定场合,也不推荐采用。
减速措施主要设置道路的起终点,行人横穿较多的地点,道路急弯处。
5.7照明设施,街坊道路允许利用道路两侧住户或商铺的灯光进行照明,但照明指标需要达到《城市道路设计标准》,若达不到《标准》要求,仍需要建设路灯。
5.8绿化:根据《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宽度小于15m道路的绿化指标不做要求;调查中发现,街坊道路的绿化比较灵活,绿化方主要有挡墙或围墙的垂直绿化、挡墙或围墙墙角处的绿带。
6结语
街坊道路是以慢行交通为主,机动车交通为辅的生活性道路,其横断面宽度远小于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的一般市政道路。在规划设计中,可不必拘泥于现行规范的规定,通过静稳化措施,限制机动车车速,充分利用慢行交通适应性强特点,实现道路空间资源的共享。
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2016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GB/T 51328-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 50180-201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闵强.道路减速设施应用技术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李林健(1979-),工程师,硕士,长期从事市政工程规划、设计、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