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医学特色中心 (心血管内科 ) 100088
摘要:目的 探究冠心病患者接受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100例冠心病患者,以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分析2组冠心病患者护理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坚持用药、合理饮食等治疗积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接受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冠心病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加大、饮食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冠心病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1-2]。冠心病的发生,会严重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及其身心健康水平[3],因此,加强患者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十分必要。本研究主要对冠心病患者接受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的价值作观察,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将2018年1月-2019年1月100例冠心病患者,以单双号编号法随机分组,50例/组。
纳入标准:a:确诊为冠心病;b: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a:合并其他严重心脏疾病者;b:肝肾肺等功能严重损伤者;c:精神或智力异常者;d:难以对本研究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31岁-62岁,均值(46.37±5.78)岁,病程2年-12年,均值(4.56±1.33)年,男27例,女23例。对照组中,年龄30岁-65岁,均值(47.02±6.03)岁,病程2年-13年,均值(4.58±2.05)年,男28例,女22例。对比2组冠心病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给予患者用药指导以及心理疏导,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并定时接受疾病的复查。
实验组则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干预,具体为:
1.2.1 生理护理
嘱咐患者合理饮食,对每天摄入食物的量控制,根据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告知患者治疗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出现不适感时,及时来院就诊。
1.2.2 社会护理
指导患者家属,为患者进行舒适生活环境的营造,确保患者睡眠的充足,并依照其机体素质、病情等,制定针对性的运动方案,确保运动的合理性,劳逸结合。同时,鼓励患者亲友、家属,给予患者情感的支持,使得患者感受到家庭、社会等的关爱。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与冠心病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分析其心理状态,并实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干预方案,尽量舒缓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为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更好建立患者治疗的自信心,保持积极的态度面对疾病和疾病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2组冠心病患者治疗的积极性(包括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坚持用药、合理饮食)作观察,并分析2组治疗后生存质量(生存质量量表评价,包括社会适应、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生存质量总分)的差异性。
1.4 数据分析
SPSS21.0软件,作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使用例数(%)表示,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 2组治疗积极性分析
实验组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坚持用药、合理饮食等治疗积极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1:
表1 2组治疗积极性分析比[n(%)]
组别 | 例数(n) | 情绪稳定 | 适当运动 | 坚持用药 | 合理饮食 |
实验组 | 50 | 45(90.00) | 46(92.00) | 49(98.00) | 49(98.00) |
对照组 | 50 | 27(54.00) | 10(20.00) | 11(22.00) | 13(26.00) |
2.2 2组生存质量分析
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表2 2组生存质量分析(,分)
组别 | 例数(n) | 社会适应 | 心理维度 | 生理维度 | 生存质量总分 |
实验组 | 50 | 90.22±7.23 | 93.03±6.17 | 89.19±6.31 | 82.56±8.06 |
对照组 | 50 | 83.26±6.05 | 81.75±7.06 | 70.22±7.03 | 77.96±6.79 |
3讨论
冠心病患者,其病情较为复杂,且较易反复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质量。研究显示,加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治疗和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提高其生活质量[4]。
本研究中,实验组情绪稳定、适当运动、坚持用药、合理饮食等治疗积极率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的实施,可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改善其生存质量。常规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难以对其护理需求满足。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是从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出发,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干预方案,以此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其社会支持度,以此促进其生存质量的提高[5-6]。
综上所述,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应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有着较高的价值,可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以及生存质量,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改善,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余一知,范小艳,向巧君等.一体化护理模式对老年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6,8(5):571-572,579.
[2]李颐,钟雯,王任红等.冠心病医护一体化慢病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齐鲁护理杂志,2019,25(9):10-12.
[3]庄毅,徐宇红,韩惠芳等.“南丁格尔+"时代下基于奥马哈系统的冠心病患者一体化护理模式的建立与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8,22(12):8-10,26.
[4]刘梅,吴晓磊,靳敬伟等.基于医院-社区-患者一体化护理模式对全科出院冠心病患者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35(15):1121-1125.
[5]李媛媛.基于生物-心理-社会一体化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18):138-139.
[6]许玉红.专病一体化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1):2069-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