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5-18
/ 2

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效果

张程鹏

黑龙江省讷河监狱医院 黑龙江省讷河 161300

【摘要】:目的 观察分析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8年7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对照组和协同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护理措施,协同组患者执行协同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日常行为能力(ADL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心脏病相关临床症状恢复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干预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协同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协同组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日常行为能力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促进疾病尽早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心内科;协同护理模式;护理效果

近年来,随着人们升高方式的转变及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升高的趋势。所以,迫切需要心内科患者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主动从自身考虑,将护理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我护理为主,从而积极影响了疾病预后。协同护理模式以有限的护理人力资源为基本,以调动患者自我护理积极性为宗旨,有效地将护理新理念与护理实践相结合[1]。本研究观察分析了协同护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8年7月-2019 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相同例数的两组:对照组和协同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其中,协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16-84岁,平均年龄(55.64±8.0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18-83岁,平均年龄(55.84±8.12)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两组患者之间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内科护理措施,协同组患者执行协同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责任制自我护理工作制度,护士、患者、家属有效协调,从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护理体制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有计划的护理体制,加强患者、家属和护理人员的交流,突出护理人员的临床教育、协调和督导地位;②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自我护理教育,让患者参与一些文书的书写、体征的测量、用药、换药等具体护理工作;③护理人员每日评估患者治疗效果,确保协同护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日常行为能力(ADL评分)以及自我护理能力(ESCA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症状恢复情况,主要包括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住院时间。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比较 如表1所示,两组患者经过干预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协同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升高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比较(x±s,分)

组别

例数

ADL

ESCA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协同组

40

35.58±4.02

48.85±5.44

88.49±9.13

121.25±11.94

对照组

40

35.49±4.16

40.36±4.36

89.02±8.24

106.24±10.51

2.2两组观察指标比较 如表2所示,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协同组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观察指标比较(x±s)

组别

例数

心律失常恢复时间(d)

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d)

LVEF(%)

住院时间(d)

协同组

40

4.52±0.86

3.63±0.64

51.88±5.14

9.58±1.53

对照组

40

6.57±1.24

5.04±0.97

45.37±4.81

12.36±2.11

3 讨论

心内科具有病种多、病情复杂的特点,需要采用有效的护理措施。为充分彻底缓解医疗资源紧张、护理人员匮乏的问题,优化护理已经成为当下护理研究主要的方向和工作重心。应运而生的协同护理模式就是以卫生部优质护理理念为核心,从美国医院模式中引入我国,并应用于临床护理一线,为患者给予全面综合性的护理操作模式[2]。协同护理模式提出时的最初宗旨为以最大能力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通过相互协同功能,进一步调动患者自身参与的积极主动牲,从而合理有效的降低护理人员日常工作强度。该思维理论构思与Orem 的经典理论模式特别相近,深层次扩展护理角度,使护理细节和方向更为明确化,成为一种成型的新兴模式诠释到现实的护理工作中[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协同组患者干预后ADL评分以及ESCA评分升高显著;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协同组患者心律失常恢复时间、房室传导阻滞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综上所述,协同护理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心内科住院患者日常行为能力以及自我护理能力显著提高,促进疾病尽早康复,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广泛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骆永梅,席明霞,王慧荣.协同护理模式对脊柱结核手术患者出

院后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效果[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2):

142-144.

[2]姜淑霞,程建云.协同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

能力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新疆医科人学学报,2014,7(2):

242-244.

[3]王晓俊,鲁春燕,丁梅.协同护理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8):1816-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