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受各种不良环境的冲击,青少年犯罪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随着新课程改革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承担了法治教育的主要工作,通过传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已经成为了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主要途径。然而,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的部分占比较少,教师和学生往往忽略了法治教育。在此背景下,本文探究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优化法治教育并提高法治教学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治教育 途径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本中的法治教学内容对于学生了解法律相关的基础知识,建立基本的法治意识,懂得维护自身权益,优化社会生活的参与大有裨益。不幸的是,实际调查发现: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法治部分的教学存在泛泛而谈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在形式主义的范畴中教、学法律知识,致使学生对于法治只存在概念上的认知而不具备实际行动力。也因此,违法犯罪事件和伤害事件频频在青少年身上发生,他们既不清楚伤害别人的后果,也不知道自我保护的方式。鉴于此,教师必须深化法治教学改革,优化法治教学。那么,具体该如何做呢?关于法治教学,我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生活案例分析
法治教育内容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相关知识都在是生活的践行中总结、升华而来的。因而,《道德与法治》中法治部分的教学也应该回归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意识到法律就在身边,让学生从真实而具体的生活案例中自然理解相关法律知识,建立法治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组织生活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情感经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之中,自然建构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知识学习意识,提高法治内容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优化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公民基本权利”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身自由”,我组织了案例分析活动。具体来说:首先,提供案例,即:“6·22杭州保姆纵火案”,莫焕晶在浙江杭州蓝色钱江小区进行盗窃并纵火,导致一位母亲和三名儿童全部死亡,2018年9月莫焕晶被执行死刑;其次,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通过调动“人身自由”法律知识,学生认识到莫焕晶侵犯了别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和住宅等权利,应该受到法律的严惩。在整个生活案例分析教学中学生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参与案件的推理与分析,潜移默化中内化了相关法律知识,提高了法治思维能力。故而,“生活案例分析”可以优化法治教育。
二、专题法治讲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体验式教学的深入推进,法治教育必须呈现海纳百川之势,引导学生多多接触法律相关知识,建构完整的法治认知体系,从而自发、自觉地应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同时遵守法律、依法行事。鉴于此,《道德与法治》的法治教育部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法治讲读活动,补充和完善单元法治内容,丰富学生对于法律的认识,从而优化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维护宪法权威”时,“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两部分内容还有许多知识点可以补充和完善。因而,我组织了关于“维护宪法权威”的专题法治解读课,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提高法治素养。比如,关于“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的讲读,首先,我建构了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有关的知识点;其次,以教材内容为基础、以课外知识为补充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比如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这一知识点,除了从课本上理解相关理论之外我还做了课外的补充与拓展,促使学生完整认知该知识点。在整个专题法治讲读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中积累了法律知识,生成了法治意识,增强了法治素养。因而,“专题法治讲读”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三、真实法庭模拟
真实的经验情境是思维“飞翔”的“助力”,思维真正起作用并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是基于一定的认知经验,因而情境是学生真正参与知识加工并理解内化知识的重要条件。鉴于此,关于法治教育,教师可以组织真实法庭模拟活动,建构一个真实的法庭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主观能动地感知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解决问题,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最终实现有效的法治教育。
例如,在教学“依法履行义务”时,我组织了真实法庭模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能动地运用法律知识解决问题,建立“法定义务需履行“的意识,强化法治素养。具体来说,首先,提供事件,即:年仅8岁的妞妞被亲生父母以每年5万元的租金“出租”给某盗窃团伙并被带到全国各地行窃;其次,引导学生建立一个小型的模拟法庭,包括被告、原告以及审判员;之后,还原庭审过程,体验、经历整个全国首例异地撤销监护权的案件始末。在整个事件还原过程中学生真切感受到了“什么是法定义务需履行”并对法律起了敬畏之心,同时也提高了法治意识。因而,“真实法庭模拟”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四、法治问题思辨
规范日常行为的有两个准绳:法律和道德,其中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法律是人制定的,有些人也会钻法律的空子,因而法律知识也存在讨论和思辨的空间。当学生对于法律进行了反复质疑与推敲之后,才会发现法律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也才能重视法律,加强法律认识。因此,法治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法治问题思辨活动,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在辩论中正确认知法律知识,加深对法治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自由平等的追求”时,“什么是自由平等”,许多学生对于自由平等的认知并不正确,超出了法律范畴。因而,针对“自由平等”的理解,我展开了“法治问题思辨”活动,首先,提供一则情景:网络辱骂事件层出不穷。近日,关某在没有弄清楚真相的情况下成一时口快而受到了法律惩罚,关某不服,认为他被侵犯了言论自由的权利。其次,就“关某是否被侵犯了言论自由”展开讨论,正确认识自由平等。经过一番思辨,学生去伪存真,正确认知了自由平等。因而,“法治问题思辨”有助于优化法治教育。
总之,法治教育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重视,不断丰富法治教育方式,促使学生真正与法律互动,从而培养法治意识,提高法治思维能力,最终增强法治素养,推动法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小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法治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中外交流,2018,(40):89.
【2】张成林.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9,(20):33.
【3】何姝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法治教育研究[J].新智慧,2019,(2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