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校园欺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09
/ 2

浅议校园欺凌

吴红权

浙江省 浦江县实验小学 浙江 浦江 322200

摘要:校园欺凌有复杂的成因,每每成为社会舆论焦点。在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都是受害者。学校、老师、家长需要有基本的正确的认识和作为。

关键词:校园欺凌 教育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如果一个学生被另外一个或一群同伴学生进行重复性欺负,而被欺负者无力反击,且不能选择退出被欺负的地位时,该被欺负者就遭受了校园欺凌。校园欺凌不一定带来有形的身体伤害,但是一定伴随着精神伤害。”

校园欺凌事件中,显见的自然是受欺凌者,如果长期生活在暴力的阴影下,受欺凌者会遭遇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这种伤害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治疗和干预,往往会延续至成年后,影响当事者一生的性格发展和身心健康。然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受害者还包括那些施暴者以及看起来与事件不直接相关的学生。规则和秩序对于社会组织的构建,对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则与秩序,施暴者会变本加厉,无意施暴的人也难免最终滑向另一端。换而言之,在校园欺凌事件中所有人都是受害者。

二、学校怎么做

教育的实质,其实就是用心灵影响心灵。避免校园欺凌,老师、家长与学生之间,从内心深处尊重彼此、珍视彼此,校园才会真正成为被美好和希望浸润的地方。

学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预防、干预和处理机制,关注每个孩子的不寻常表现,做到事前早发现,尤其是纠正部分孩子“欺凌行为是可以容忍的”“未成年人不需要担责”等错误认知,从源头上杜绝欺凌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事中及时处理,不让欺凌和暴力现象躲过各方视线;事后对施暴者进行必要的干预、惩戒和教育,促其行为转化。同时,要用心开展超越知识层面和技能层面的人文教育,这些教育关乎生命尊严、关乎秩序构建、关乎与他人友善共处。

这就需要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开展有温度、有尊严感的教育,努力做到将学生放在教育的中心环节,用心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品格养成。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成为有尊严、有温度、有质感的教育。

三、教师怎么做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成人角色之一。班级是学生主要活动场所,也是仅次于家庭的一个安全庇护所,更是预防校园欺凌的主阵地。积极创建反欺凌班级文化。

(1)每个学期至少有一次班会,来讨论校园欺凌、人际关系排挤的问题,明确告诉同学进行校园欺凌、对同学进行排挤的危害,并且号召大家监督、举报此类行为。

(2)列举校园欺凌的类型,让学生知道何为欺凌。

(3)明确告诉学生,如果有谁对他人进行欺凌,自己将承担学校的有关惩罚,危害严重的本人和家长要承担法律责任。对于本人可以采取责令退学的处理。

(4)鼓励大家拒绝欺凌行为,一旦发生欺凌行为,同学们应该立即上前,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分开,同时需要报告老师。

(5)设定自己班级的反欺凌口号,比如“好学生,不欺负别人”、“欺负同学,后果严重”等。

(6)告知学生校园欺凌将会产生何种责任和后果。

(7)教育学生,如果遭到挑衅,一定要告诉对方,你会告诉老师、或者告诉家长,实际上也应该及时告诉老师或者家长,老师和家长一定有办法处理好这个事情的。

四、家长怎么做

校园里面同学间相互欺负的事件,是不可能消灭的,有人际关系的摩擦,就会有冲突存在。有些身体上有优势、性格上更强势的孩子,会侵入其他同学的人际界限,影响甚至伤害他们的情绪和感受。而做出这些行为的孩子,他们只是觉得很好玩,这样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却不知道在人际界限上,他们已经过界很多了。作为家长就需要出面制止了。言传身教让孩子懂得将心比心,去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接受差异之美,尊重他人,以及建立起自己的人际界限。不能因为自己孩子是强势方而沾沾自喜,要认识到欺凌对于欺凌者也有危害。

被欺凌的孩子,他们没有办法建立自己的人际界限,让别人随意地侵入,因而极度缺乏安全感。他们需要的是,有人能够出来阻止欺凌的行为,帮助、保护他建立起人际的界限。对于受伤害的孩子,他们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会更加自卑、压抑。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关心。坚定地告诉他们:“你是好的,遇到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你的错。无论你怎样,我们(老师或家长)都会关心、接纳你。”从而打破欺凌带给孩子的创伤,让他们有勇气去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精神分析认为,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经历了创伤。但大多数人,不会因为这些创伤而留下心理疾病。这是因为,大部分的创伤都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被疗愈了。而疗愈的关键,在于得到爱和关心。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通力合作,积极作为。一方面,从根本上认识到欺凌事件的深层次危害,及时干预任何欺凌和暴力行为,尤其不能纵容甚至包庇。另一方面,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更好的人为出发点,坚持宽容而不纵容的教育方向,给施暴者以改正的机会,特别防止“贴标签”的行为。同时,当事方的反应、媒体的事后报道,也要格外注意尺度和方式,避免校园暴力扩散成网络欺凌,给受害者带来二次伤害。

参考文献:

1.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2期。

2.任海涛等:《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复旦教育论坛》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