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重庆市彭水县委党校 重庆彭水 409600
摘要:文章通过对彭水县地质灾害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和加强地质灾害工作的路径,以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彭水县 地质灾害 防治路径
近年来,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受极端天气和人为活动影响,彭水县地灾时有发生,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同时加剧了地灾防治工作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为切实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进一步做好全县地灾防治工作。
一、彭水县地灾防治的现状
彭水县地处渝东南、居乌江下游,处大娄山与武陵山交汇的褶皱地带,属武陵山中山区。全县幅员面积3895平方公里,境内以中低山地貌为主,地形相对高差大,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表陡斜坡多,沟壑纵横,地质环境情况复杂而脆弱,受强降雨、地下水、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全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为729.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8.69%,中易发区为2402.8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1.58%。山高坡陡两山夹一槽是彭水典型的地质地貌特征。目前,全县共有地灾隐患点446处,地质灾害在时间、空间方面的分布规律特征明显,地质灾害的发生具有群发性和季节性。从时间上集中在汛期和降雨集中时段。从空间上看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城镇人口集中地和工程活动强烈的地方受地表水系的强烈切割,地质灾害多沿乌江及其支流郁江分布。各乡镇(街道)辖区内均不同程度分布有地质灾害,但分布不均匀。
二、彭水县地灾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灾能力弱
一是专业人才匮乏。从事地灾防治工作人员大部分不具备专业知识,目前在岗人数7人,专业人才只有3人。特别是主汛期,一旦多处险情出现,无法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及时到位。二是监测队伍不稳定。因为中青年人多外出务工,导致全县四百多名地灾隐患监测员素质参差不齐,从文化水平看,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的仅占10%,初中文化占30%,小学文化占60%;从年龄结构看,有70%以上监测员是60岁以上老年人,业务水平无法提高。三是激励机制不完善。受地方财力不足的影响,地灾防治的工作人员特殊岗位津贴无法兑现,尤其是群测群防人员待遇很低,难以调动工作积极性。
(二)预测预防难
一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高陡坡、临空面遍布全县,加之极端天气变化无常,气象预测预报准确度不高,特别是灾害突发性强,监测设施落后,无自动化高精度监测设备,难以预测预报险情、灾情发生的具体时段和地点。二是防灾投入不足,预警手段单一。监测工作分专业监测和群测群防,部分需专业监测的地灾隐患,因缺乏资金,专业监测未能跟上,多靠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简易监测,监测精确度不高,严重影响灾害预警预报水平。
(三)应急处置难
救援队伍建设不规范,专项防治经费难以保障,缺乏应急抢险设施设备和专业人员,如出现险情,无法第一时间按技术要求进行处置,对日常救灾需要修建的排水沟、截水沟,塑料遮盖、泥土掩埋裂缝,清方、削坡减载、修挡墙和反压坡脚等小型简易排危措施,通常需要地灾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到场后才能实施,达不到险情应急处置的要求。
(四)隐患治理难
一是资金筹措困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复杂,完成治理所需经费较多,虽争取了部分专项资金,但县财政配套的30%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地灾防治资金缺口较大。二是争资立项困难。地灾治理项目申报程序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立项、调查、勘查、设计等前期工作经费没有保障,无法储备申报项目,项目争取机会渺茫。三是施工环境不宽松。广大群众对地灾防治认识不到位,把隐患治理误认为是工程建设,存在利益纠纷、阻工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治理进度。
三、彭水县加强地灾防治工作的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灾责任
以地质灾害群测群防高标准为抓手,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进一步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地灾防治新机制;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明确责任,引导鼓励基层社区、村组成立联防联控互助组织。完善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真正做到“责任明确、隐患清楚、巡查到位、监测有效、预警及时”。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防灾意识
一是充分利用电视、传单、报纸、网络等媒介和专题培训、讲座等方式宣传普及地灾防治知识,增强防灾抗灾意识,提高避险自救能力,让受灾群众做到处灾不慌,减灾有方,防灾有数,避灾有路。二是积极争取群众支持配合应急避险、地灾治理和避让搬迁等工作,引导群众尽快搬离重点地质灾害威胁区,提高群众防灾避灾主动性和自觉性。三是落实监测手段,运用先进设备,开展自动化专业监测,逐步提高防灾水平。
(三)严格评估制度,督促措施落实
当前,工程建设诱发地灾日趋增多,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以地灾评估为前置进行审批,确保无因施工建设诱发地质灾害。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可能遭受地质灾害危害的建设项目,应当先治理后建设,对未经地质灾害行政主管部门评估的建设项目,不得审批,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提出的地灾防治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管,由相关部门把好治理工程质量关。同时积极采取行政手段,杜绝一切恶化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发生,真正树立以防为主的理念,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
(四)加大争资力度,保障经费落实
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建议每个监测点按2000元/年标准给予监测人员补助,以提高监测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认真贯彻落实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定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2﹞53号)文件精神,在职称职数、特殊岗位补贴和专业职数人员晋升等方面给予保障,对从事地灾防治的工作人员给予特殊岗位补助。三是积极主动向市上争取地灾治理项目资金,缓解县财政资金压力,确保特大型地灾隐患点争取市上或国家立项治理,减轻隐患危害。
(五)科学编制规划,强化综合防治
一是在充分调查、研究、综合评价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用前瞻性眼光编制好未来的地灾防治规划。二是加强对人为活动引发地质灾害监管,切实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落实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备案制度,积极处理好尾矿及矿渣堆放点的安全,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避免发生地质灾害。三是要监督处理好基础设施修建高陡边坡的防护处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