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学习”的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2
/ 2

对“语文学习”的感悟

刘喆

山东省聊城市聊城大学文学院 252000

摘要:语文教会了我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教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赋予了我们对探索世界万物的能力。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学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信有了、情趣多了、情商高了,到哪都有好人缘。

  关键词:语文 学习 阅读

 我对语文的印象,大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大概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大概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大概就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的李白;大概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大概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等等。这是列举不完的,可这也是实实在在的我对语文的印象。细数这些年来我们上过的语文课不就是这些吗。可也不仅仅是这些。现在想来我们的修身、立志、治学、成人似乎都是从语文课堂上形成的。语文教会了我们对美的事物的欣赏,教会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赋予了我们对探索世界万物的能力。生活无处不语文,语文学好了,“腹有诗书气自华”,自信有了、情趣多了、情商高了,到哪都有好人缘。一个谈吐优雅的人,可能得到更多的成长机会;一个理解能力强的人,特别容易成为行业能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人,工作事业发展的后劲会更足。

    回顾我的语文学习过程,最早起源于幼小衔接阶段,握笔姿势和坐姿的训练。握笔姿势有句口诀是“一寸距,二指圆,三指齐”,意思是手指离笔尖有一寸距离,大拇指和食指聚拢成圆形,大拇指、食指和中指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在我的印象中,只有握笔姿势掌握好,才能写出字。接下来便是横平竖直的写汉字了。从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开始练习,确保每一笔都能写到位,然后再开始简单的汉字练习,比如“人、口、手”等的练习汉字。接下来便是从a,o,e,开始了学习拼音的旅程,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师讲拼音改编成了一首儿歌,朗朗上口,小朋友们会了这首儿歌,就能大致记住拼音。我启蒙语文老师的这一做法,使我开始慢慢了解了语文这个概念,启蒙了我的语文学习,也使我终生难忘。上了大学,学了师范类语文专业后,才明白老师运用了吟诵方法的别有用心。理解了吟诵是高效学习语文的方法。这便是小学老师对我的语文启蒙。

   小学高年级的一天,我无意中接触到一部古装电视剧。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一群文人,他们能文擅赋,尤其擅长对对子(也就是“对对联”)。镜头里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或在万分危急之刻,或在剑拔弩张之时,主人公总能出口成章,凭借一副副对联,巧妙脱困。如此戏剧化的渲染,在我幼小的心灵投射下这样一个重要印象:文字具有改变命运的力量。

    受此影响,我开始广泛涉猎与对联有关的知识。从最简单最常见的“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到复杂却依旧工整的“兴废总关情,睹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何如”,我似懂非懂地感受着文字的奇特魅力。如今想来,对联的确是学习文字的绝佳载体。寥寥数语,既有近义词,也有反义词;既有褒义词,也有贬义词;顺带还联系起词性、词类及韵脚的综合运用。读着读着,我对文字的敏感度便越来越强,那一个个由笔画搭建起的方块字在我眼中变得充满生机与灵气。这便是从小语文对于我的启蒙

   初中开学后不久,初中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写周记。有时候是命题作文,比如我记得第一次周记,大概是“我的乐园”“我的小天地”一类的题目,现在想来可能是学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布置的;有时候不给题目,随便写,成文就行。大约写了四五次,某个周五的下午,老师突然宣布:“从即日起,周记改为日记,一篇500字。于是,一段痛苦的历程开始了。每天早上交上去,放学前发下来,每一本上都有批改的痕迹,错字、病句会被圈出来,写得精彩的句段会用一连串小圆圈标记上,

   通过坚持写周记的过程中,我渐渐悟到: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并且长时间的阅读对我的影响是深远的——不仅锻炼了文笔,更培养了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我开始不惧怕写文章了,比如考试,我似乎从来不曾有过“没东西可写”的困扰,那些“东西”都在我的日记、练笔里,都在我的阅读、观察和思考里。张必锟先生总结过练笔的好处:“一是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事物的习惯,丰富写作的素材;二是使学生得到足够的构思训练,逐步掌握正确的构思方法;三是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在坚持写周记的过程中,使我获得了很多收获。

   而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人的自我意识全面崛起,越来越重视自己与现实世界的种种关系。现代诗,大概就是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进入到我的生活。初中那几年,读的最多的,是汪国真的诗。尽管有不少人认为,汪国真的诗浅白得算不上诗。但对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来说,还有谁的诗比汪国真的诗更合适呢?他的诗就像一个糖果铺,所有的情感需求,亲情、友情、爱情,都能从中找到对应的味道,且酸甜适宜,积极向上。

   读汪国真的诗,让我领悟到文字背后的情理。在或繁或简的诗歌意象背后,诗人遣词造句,传递着内心特定的情愫与哲理,而这些情愫与哲理,又循着精神的共鸣,与我的经历和体验交织在一起,产生心灵的回响。我这才发现,支撑文字运转的,不是语法或习惯,而是书写者心中的情与理,这才是文字打动人心的根本所在。

   最关键的改变我语文学习的节点是在高中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学习也给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语文的素养,应试的知识,做题的技巧。这三点我认为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关键点。关于做题的技巧,我有如下总结: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读通读懂原文:通读全文,一定读懂。把握全文基本内容,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务必理清论述的结构和思路。筛选关键词关键句子:不动笔笔墨不读书,读的过程中,在点、线和特殊符号等各种标记的辅助下,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关键语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信息代入原文,找对应句:在认真阅读题干和选项的基础上,将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代入原文,找出原文中与题干和选项相应的对应句。题干与原文对比异同找选项:一定要注意题干和选项所涉及到的信息与原文所存在的“变”与“不变”。立足原文,排除干扰项:阅读的目的,就是排除干扰项,确定正确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紧扣题意,选用合理句式:紧扣题意,就是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紧扣原文,优化整合:小说阅读题的答案一般都在原文中,即使需要概括的题目,答案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也在原文中,这就要求组织答案时必须在弄懂题意的基础上,先确定答题的范围,再筛选出相关的语言信息,然后依据题目要求,对相关的语言信息实施重组。综合分析,分条表述:有的题目要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从一定角度切人选项,从而推断出准确答案。有的题目要根据题意,确定了答题的范围,但不宜用文中现成的语言作答,最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简洁用语,注意字限:有些题目有字数限制对这一点要严格遵守,不可超字。即使没有规定答案字数,也应表达简洁、准确,当然不能遗漏要点,言而不明,说而不透。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散文和小说,新闻和传记的文体特征概述见后);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

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 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答题“规范作答”。

四:文言文阅读

  熟读成诵: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

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最有效、学的方法就是熟读成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