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乡土文化之石,激文化认同之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投乡土文化之石,激文化认同之波

宫军峰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高级中学 721499

摘要: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作用。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文化认同教育,树立学生文化自信尤为重要。在教育教学中,借力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生文化认同,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是可行的。通过展示优秀灿烂的地方乡土文化,学生深刻感悟和理解乡土文化,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潜移默化中产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关键词:乡土文化;凤翔东湖;六营泥塑;文化认同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中,政治认同居于首位,对学生成长起着导向作用。政治认同包含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表现为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前,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激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多元文化背景下,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文化认同教育尤为重要。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化认同教育?怎样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笔者认为,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找准乡土文化和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乡土文化融入教学,引导学生热爱和认同乡土文化,进而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激发学生文化自信。笔者所在的宝鸡市凤翔县,历史文化悠久,极富地域特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比如:千年园林东湖誉满神州;西府“三绝”驰名中外;六营村彩绘泥塑登上“春晚”舞台;秦公一号大墓占据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槐原村排灯艺术流传美丽传说;竹园村打铁花艺术异彩纷呈;凤翔(宋)张子祠闪耀哲学思想光芒。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此进行了探索尝试,现举几例。

  1. 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等内容的教学中,以凤翔东湖风景名胜区为例

2018年7月,在扩建后的东湖南门广场,凤翔县成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文化活动——邀请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康震“东湖说东坡”。凤翔东湖,古称“饮凤池”。相传周文王元年瑞凤飞鸣过雍,在此饮水得名。宋仁宗嘉佑六年,著名文学家苏轼任凤翔府签书判官,扩建修筑饮凤池,改名东湖。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内容时,笔者以此为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康震“东湖说东坡”是一种文化活动,该文化活动的目的是宣传东湖景区,增加凤翔知名度,最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通过此例,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经济和文化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学习“文化的多样性”“文化遗产”内容时,笔者也以东湖风景区为例,给学生讲解凤翔东湖已有千年历史。东湖园林苏轼手迹石刻、历代文人墨客诗词石刻众多,诗文书画、厅廊阁壁,恢弘壮阔,博大精深,自然景观独特,人文景观见长,是北方不可多得的江南式园林,是陕西省首批风景名胜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东湖是凤翔群众重要的日常休闲场所,本地学生都知道东湖,但笔者刻意地更多介绍东湖的历史文化和园林建筑特点,就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乡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具有独特性,非常珍贵。面对优秀的乡土文化,学生又激动又兴奋,他们由衷的感到荣耀和自豪,不断赞叹凤翔东湖所蕴含的园林、建筑、书法、历史文化,从内心深处萌发出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感,认识到应该保护和珍惜这些优秀文化。

  1.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等内容的教学中,以秦公一号大墓为例

在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等内容时,笔者利用秦公一号大墓这一乡土文化。秦公一号大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掘的最大古墓,位于雍城遗址之南的秦公陵园。秦都雍城遗址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曾在此建都长达293年,秦王政(秦始皇)成年加冕也在雍城内的大政宫内举行。笔者着重讲解了秦公一号大墓的发掘占据了中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椁室柏木“黄肠题凑”的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葬具,木质至今保存完好堪称奇迹,说明秦人的合金配比和浇注火候技术非常成熟。尤其是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的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最珍贵的则是石磬上的文字。

通过展示这种优秀灿烂的乡土文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灵得到了滋养。课堂教学充盈着乡土气息,引起了学生情感的共鸣。深入了解这些乡土文化之后,学生被深深地震撼了,切实感受到这一乡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激发了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产生了对家乡优秀文化的认同感。

  1. 商品”概念等内容的教学中,以六营村彩绘泥塑、马勺脸谱、皮影剪纸、小里村木版年画文化为例

在教学“商品”这一概念时,笔者在课堂上渗透了六营村彩绘泥塑、小里村木版年画这一乡土文化。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了六营村彩绘泥塑的一些图片,还把自己购买的几件泥塑带到课堂让学生欣赏。由于六营泥塑是凤翔的“特产”,很多学生参观过六营民俗村,对此比较熟悉,学习兴趣浓厚。接着引导学生明白旧时的六营泥塑“耗费了人类劳动,是劳动产品”,但它只是乡村泥耍活,“没有用于交换,不是商品”。现在,这些泥耍活畅销国内外,变成抢手的商品。这样学生很好的理解了“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这个概念。最后趁学生兴趣正浓,给学生讲解六营泥塑这一乡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色。

六营村素有“中国泥塑第一村”之美称,彩绘泥塑始于先秦西周,盛于汉唐及元末明初,流传民间上千年之久,是至今我国留存最古老、最具乡土特色的民俗手工艺品。改革开放以来,六营泥塑从旧时的乡村泥耍货一下子变成抢手的特色商品,并远销到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5月,六营村彩绘泥塑和小里村木板年画双双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数位艺人被评为国家级省级艺术大师,胡新民荣获2018年度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提名。

六营彩绘泥塑、小里村木版年画这一乡土文化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倍感亲切,学习兴趣非常浓厚。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这些优秀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了解到这种乡土文化惊人的影响力。他们从对家乡文化的珍视和热爱生发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久而久之,自然培养了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除了上述内容,笔者在教学中还实践了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教学“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利用陈村镇槐原村排灯艺术和范家寨镇竹园村打铁花艺术;教学“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利用凤翔社火和西府曲子传统文化;教学《生活与哲学》中的“认识论、唯物论、辩证法”内容时,以凤翔(宋)张子祠遗址文化为例;教学“文化的多样性”时,以历史文化遗址周家大院为例;教学“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引入紫荆村西府出击解放宝鸡彭德怀指挥部遗址;教学“我国的宗教政策”时,引入西北第一佛山凤翔净慧寺佛教胜地。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求知兴趣的首要源泉和头一颗火星,包含在教师对课堂讲解的材料。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尤其要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乡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文化最具有地方色彩,最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最为熟悉,最有感情,对自己生活周围的乡土文化最有亲切感,对其自小就打下深深地烙印。笔者认为,在教育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乡土文化,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借力乡土文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珍视和热爱乡土文化,理解和认同乡土文化。这样,在学生心中投进优秀乡土文化之石,一定会激起他们对中华文化认同之波纹,一定能培育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之树。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学会2019年度研究课题《利用乡土文化丰富政治教学资源研究》(课题编号:SJHYBKT201901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