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善文化”建设为核心的 园本课程构建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3
/ 2

以“善文化”建设为核心的 园本课程构建的研究

李丹丹

南宁市吉祥路幼儿园

【内容摘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开发与构建,能够给幼儿提供更适应幼儿发展的园所环境,能充分体现幼儿在园本课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是近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热点。我园在构建园本善文化课程前,对教师构建、实施课程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出构建园本善文化课程面临的几点问题及提出“增”、“改”的策略。

【关键词】:善文化;园本课程;课程构建

我园以开展《立足园本 构建吉祥.善文化课程的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为构建园本课程的手段方法。现主要对教师构建善文化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及提出建议,以期提升我园教师构建课程的专业能力。

一、教师构建幼儿园善文化课程的现状

(一)对课程目标的四类目标认同度有差异

结果分析,教师对课程目标的四类目标: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都有着一定的认同度,教师的课程目标意识在整体上处于积极的清晰状态。知道课程目标是课程的指南针,课程目标的制定要为幼儿的主动发展留下空间。部分教师对于如何进行课程生成缺乏深入的思考,课程的动态生成与静态预设之间关系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明确,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还处在一种模糊的状态。

(二)对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价值取向不了解

课程的内容存在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三种价值取向,反映了对课程内容的不同理解、不同的教育目标的取向。部分教师对课程内容取向倾向于教材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向幼儿传递的知识和技能,并将认真筛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编入幼儿课程教材中。由于此部分的老师大多是年轻教师,缺乏对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的理解,没有把课程内容看成是幼儿的学习经验,不清楚课程内容应如何做到与幼儿发展特征相符合、如何通过幼儿与环境有价值、有意义的互动作用而被幼儿同化的,没有充分估计到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课程内容即教材的意识在这部分教师头脑中根深蒂固,影响了课程意识的提升,因为明确的课程意识支配着教师的课程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方式。

(三)教师课程制定与课程实施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结果分析,大部分教师倾向于选择集体活动、游戏活动和课堂活动实施课程内容,原因:教师缺乏足够的课程理论知识、缺乏有效的专业引领。一方面,很多教师缺乏对课程本质的深入认识与思考,仅仅通过表面化的学习了解到一些目前倡导的课程观,并且不加批判地接纳了这些课程观念,导致教师们对于课程系统的认知和理解都是不透彻的,只能简单停留在认识层面,无法将课程观念很好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行为,因此在组织方式上仍注重以学科中心课程的传递知识和技能为最为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教师仍然是幼儿园课程的主体。这现状阻碍了教师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意识,实现课程意识向课程行为的有效转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课程意识水平的提高。正因教师课程意识停留在认识层面,造成付诸实施时出现“知行不一”的脱节现象。   

二、建议及途径:知行合一、悟中践行、且行且思

(一)“增”:让课程意识、课程理念丰富起来

1.增认识,提理念,定核心——教什么?为什么教?如何教?

历史是厚重的,要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园本课程相结合,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打造具有善文化特色的园本文化,需要科学的教育理论支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首先,增强心理学基础的学习,因为课程的服务对象就是幼儿,心理学是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幼儿的身心各方面发展特点及规律涉及到幼儿学习的本质及特点,关系到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学习了解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等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全面系统、有效指导幼儿园课程的本质与构建。其次,依托幼儿园“吉祥.善”文化“崇善至美”的核心理念,构建幼儿园善文化课程,形成幼儿园特色;以对课程基础理论的认识理解为抓手,对园本课程有一个质的认识,缩小本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执行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的差距,将理念真正落实于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整体提升教师团队的课程执行力,同时科学、适切地构建善文化课程的框架。

2.增感悟,提能力,炼特色——传承什么?为什么传?怎么传?

在重视教育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更进一步去体会、感悟善文化的历史,进一步去了解吉祥幼的园本文化“吉祥.善”文化的内涵,进一步提炼完善“崇善至美”的课程理念和特色。深入学习与善文化课程建设相关的知识。

  1. 改”让善文化课程的构建趋向科学合理

1.以善立园——改管理,促发展

在“崇善之美”的办园理念的前提下,幼儿园加强“以善立园”的校园管理,继续进一步深化和打造“吉祥.善”文化的校园特色,加强对幼儿园善文化环境的创建,做到布局有科学性、教育性,整体环境有陶冶性,让师生在耳濡目染的环境浸润中感受善文化的魅力和感染力。

2.以善立教——改教法,近生活

①以善文化为切入点,提升教师对一日活动及课程,强调善文化课程生活化的教育观。把善文化融入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对幼儿而言,既有生活活动,又有学习活动;既有自由自主的选择活动,又有有组织有教育的教育活动;既有与物的交互作用过程,又有与同伴相互影响的作用;而无论其在游戏、在生活、在学习实质上都是在接受善文化的教育,获得相关知识和经验。

②突出课程形式的游戏化和生活化,将游戏存于课程之中,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表现出来。即: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环境的创设和活动材料的提供;关注活动的过程,使幼儿在愉悦中将善文化教育内化成行为。

③从环境、教材、资源、活动、评价等方面给幼儿在自由愉快的善文化天地里享受着高尚的善品文化,让幼儿“喜善”、“多善”、“乐善”、“广善”、“享善”,为幼儿达到“崇善至美”的品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是创设幼儿园大环境和班级善爱区域小环境,营造浓郁的善文化氛围,吸引幼儿走近善,激发幼儿的善行为,让幼儿“喜善”;为幼儿提供课程活动的学习,让幼儿通过模仿、练习、实践去“多善”;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小实践,让幼儿的善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在游戏、实践中创新体验“乐善”;把幼儿园的园本善文化资源进行再扩展,充分挖掘于善文化有关的地域资源、社区资源、自然资源等,筛选出丰富的善文化资源,形成资源库,开阔幼儿善文化的“广善”视野,接受善行善品的教育, 让一次一次的活动开启幼儿“广善”的航程;幼儿有了“喜善”、“多善”、“乐善”、“广善”的善行为,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幼儿也难保证善行为目标的达成度。因此,我们要实施有效策略,正确评价,促进幼儿善行为能力的不断提升,善文化不断积累,去“享善”。

参考文献 

[1]盛妍.家长对于幼儿园课程了解的调查报告[J] ]2014-10-23.  

[2] 虞永平.幼儿园课程中的家长参与和家长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06).  

[3] 李生兰.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

5ee43d8025ec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