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6-15
/ 3

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体会

黄倩倩 李殿宇 通讯作者

贵州省人民医院血液内科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0

【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A组(n=25)与B组(n=25),A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B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相较于治疗前显著显著(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A组的48.00%(p<0.05)。结论 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均可改善患者临床病症,但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具有更为明显优势,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成本较低。

【关键词】原发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利妥昔单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据多位学者研究分析原发性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机制如下:(1)机体内由体液、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遭到过度损坏;(2)同样介导的巨核细胞数量与质量异常变化导致血小板生成下降[1]。根据以上发病机制临床提出现代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原则为控制血小板过度破坏、促血小板生成,逐渐衍生出一线与二线治疗药物。在其一线治疗药物中有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等,但在大量实践研究中发现部分患者出现系列副作用,同时疾病复发率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在其二线药物中,包括硫唑嘌呤、长春碱类、环孢素等药物,虽有助于改善病情,但存在生殖毒性、骨髓抑制与内分泌等潜在风险,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故探索高效、可靠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ITP患者生存质量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探讨不同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0例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A组(n=25)与B组(n=25)。A组25例,男5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03±12.37)岁。B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年龄22-73岁,平均年龄(48.98±13.24)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方法

A组采用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国药准字J20080054,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给予患者375mg/m2,将其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至1mg/mL,实施静脉滴注,控制起始滴注速度为50mg/h,之后每隔30分钟增加50-200mg/h,B组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给予患者100mg/次,将其加入生理盐水中稀释至1mg/mL,实施静脉滴注,滴注速度为50mg/h。

以上两组患者均每周静脉滴注1次,22天内共给药4次。

1.3观察指标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不低于100×109/L, 无出血症状;有效: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不低于30×109/L,无出血症状;无效: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小于30×109/L,伴有出血症状。(2)两组患者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于清晨患者空腹状态下抽取5mL外周静脉血,使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法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吸光度以及血小板计数。(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考虑不良反应有出血、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输液反应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均值加减标准差(5ee7079a134db_html_48c826e8c0886032.gif ±s),采用t检验,频数(n,%),采用c2检验,检验标准: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B组治疗总有效率(72.00%)与A组(68.00%)相比无显著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1 临床疗效对比(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B组

25

10

8

7

18(72.00)

A组

25

8

9

8

17(68.00)

c2

0.095

p

0.758

2.2两组患者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较,血小板显著升高,而抗体显著降低(p<0.05),详见表2:

2 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对比(5ee7079a134db_html_48c826e8c0886032.gif±s

血小板(×109/L)

抗GPⅡb/Ⅲa抗体

抗GPIb/IX抗体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B组

25

18.57±3.21

126.45±21.37a

0.42±0.09

0.37±0.07a

0.41±0.10

0.35±0.04a

A组

25

19.02±3.08

127.98±22.15a

0.43±0.10

0.36±0.06a

0.39±0.09

0.33±0.05a

T值

0.506

0.249

0.372

0.542

0.743

1.562

p

0.308

0.402

0.356

0.295

0.230

0.06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00%)显著低于A组(48.00%)(p<0.05),详见表3: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n,%

组别

例数

出血

输液反应

肺部感染

电解质紊乱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B组

25

1

2

1

0

4(16.00)

A组

25

2

3

4

3

12(48.00)

c2

5.882

p

0.015

3讨论

利妥昔单抗可在短时间内对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进行持久清除,最大限度减少自身抗体,进而减轻血小板所遭受的破坏。同时,该药物还能够通过减少B淋巴细胞抗原表达、诱导B淋巴细胞凋亡对其增殖进行抑制,控制B淋巴细胞功能发挥[2]。自2003年由英国血液病指南开始推荐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起,其在治疗传统一、二线药物无反应的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中取得满意效果。截至目前为止,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相关研究已日趋成熟。但由于利妥昔单抗药物价格较为昂贵,且在大剂量治疗时也加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因此在临床适用范围中受限。近年来有学者研究指出,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可取得同样与标准剂量治疗接近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小[3]。本文研究结果指出,B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2.00%,A组为68.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显著明显(p<0.05);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00%,显著低于A组的48.00%(

p<0.05)。提示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与标准剂量分别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患者时,均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病症具有积极意义,且可促进血小板以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恢复正常范围内,但小剂量用药可明显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用药安全性。因此采用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提供了一条新的科学途径。

综上所述,小剂量与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原发性难治性ITP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但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更为安全有效,且有助于节省治疗成本,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尹俊杰.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8):57-58.

[2]姚春花. 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的应用[J]. 中外医学研究, 2016, 14(12):162-164.

[3]郑彩凤, 涂传清, 黄灿, et al. 糖皮质激素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并发肺孢子菌肺炎一例[J]. 海南医学, 2017(22):3768-3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