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脑病科 北京 102200
摘要: 清代医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敢于质疑古典医籍对人体脏腑结构描述,通过对死尸解剖结构的探索,丰富了“脑髓说”,为“内风说”奠定了基础,创立了以补气为主,兼顾活血化瘀的补阳还五汤,为中风病诊治开拓了思路。现将《医林改错》中有关的“脑髓说”、“内风说”、补阳还五汤三个方面阐述其学术价值。
关键词:医林改错;脑髓说;内风说;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是王清任即四十余年临床经验总结,其立论新颖,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医界推崇。其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脑髓说,为内风说充实了理论根据,开创性运用补气活血方,独创补阳还五汤,泽被后世。
1.脑髓说
1.1脑髓说的历史沿革
《内经》把脑归为“奇恒之腑”,深藏于头部,又名髓海,与肾密切相关。《内经·海论》说:“脑为髓之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怠安卧。”首先提出了”脑髓说“,指出了脑髓的功能特点。《内经》包含古代中国医学对脑髓的初步认识,建构了我国古代脑髓学说的萌芽。
《本草纲目》流传至西方后,被誉为“中国的科学百科全书”。李时珍长期亲身实践,系统研究,多年观察猩猩、狒狒的习性与生理、心理活动的特点,认为其“习性与人的习性极为相近”。通过对“中风等脑病“的反思,反证“泥丸之言,神灵所集”和 “脑是元神之府”的新命题。可见,已经认识到脑是主宰人体精神活动的中枢器官,为发展完备“脑髓说”迈进了一大步[1]。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明代中医金正希(明安徽休宁人)写道:“人的记忆皆在脑中”。这是对“脑为元神之府”的进一步佐证[2]。
1.2王清任的脑髓说
王清任在临床辨病论治中,发现古代典籍所记载的脏腑结构及功能与临床实践不符,尤其是心、肾、脾、胃、肝等等。他举脾胃为例:“古人论脾胃,脾属土,土主静而不主动,脾动则不安。即云脾动不安,何得下文又言,脾闻声则动,动则磨胃化石,脾不动则食不化。论脾之动静,其错误如是。”王清任:“余尝有更正之心,而无脏腑可见。自恨著书不见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嘉庆二年,正值河北滦县附近瘟疫流行,每天逝者上百人被抛尸荒野,鸟啄狗咬,破腹露肠,臭气冲天。王清任为了获得真知,他冲破了旧礼教束缚,不顾脏臭,冒着生命危险,到臭尸堆中详细解剖。王清任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大量解剖实践,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了“脑髓说”。[3]对心主神明论直截了当提出疑问,“心……何能生灵机、贮记性才”,观点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灵机记性在脑者,因饮食生气血,长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盛脑髓者,名曰髓海。”明确了脑为髓海,功能为管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4]。
2.内风说
2.1外风说
中风病的 “外风”立论由来已久,如《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曰“中恶风者,阳气受也”,以及《黄帝内经·风论》中的“饮酒中风”、“入房汗出中风”、“新沐中风”等,均认为是外风所致。
2.2内风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进步,对于中风病有了新的认识,医家对“外风”论提出了质疑,逐渐开始关注内因,认为中风是由“内风”所致,完成了由外风向内风的转变,提出火、气、痰病机,张景岳提出“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认为中风由多因素所致。王清任推崇其观点,认为“独张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著非风之论”。王清任指出中风初得时并无发热恶寒,头疼身痛及寒热往来之表症,又说“如果是风火湿痰,无论由外中,由内发,必归经络”。若经络被风火痰湿所阻滞,不通则通,必有疼痛的表现,有疼痛者即为痹症,非半身不遂。王清任否定风火气痰之论及真中类中之分,其在《半身不遂论叙》篇曰:“其余一名家所论病因,皆是因风、因火、因气、因痰之论,所立之方,俱系散风清火、顺气化痰之方……今人遵用,仍然无效”。王清任认为半身不遂主要因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损伤元气,导致元气亏虚,气的推动、温煦功能衰减,无力推动血行,气血运行失常,血瘀于脑脉,发生半身不遂之病,发展中风非风论。[5]
3.补阳还五汤
3.1元气亏损学说
对于半身不遂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大多认为是由风、火、痰所致。清代医家王清任,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大胆提出了半身不遂的病因是元气亏损,弥补了前人对半身不遂病因病机认识上的不足,完善了半身不遂的病因病机。对于半身不遂的病因,王清任很推崇张景岳的观点,他说:“独景岳有高人之见,论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然而,张景岳虽然对本病病因认识较高,但治疗效果较差,他说:“其方不效者,可惜先生于此症阅历者不多。”王清任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分析,大胆提出半身不遂的本源是元气亏损、半身无力的结果,他反复强调本病是由元气亏损所致她说:“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转动,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他还说:“人便云因跌仆得半身不遂,殊不知非因跌仆而得半身不遂,实因元气亏而得半身不遂,以致跌仆。”综观以上,王清任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大胆提出了元气亏损理论。王清任开创性提出 “气血亏虚”与中风的关系,正确看到“医者应注意让患者养血益气以固本”。
[6]
3.2补阳还五汤
他创立了补气与活血化瘀相结合的补阳还五汤,该方由黄芪四两、归尾两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芍一钱、桃仁一钱、红花一钱组成。该方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频数、遗尿不禁等症。补阳还五汤的功效为补气活血,方中重用黄芪,用量为四两,重在补气,紧扣病机,以达补气行血活血。而归尾、赤芍、地龙、川芍、桃仁、红花六味活血化瘀,且用量偏小。全方补气以活血,并辅以活血药,使气足血活,以达标本兼治,使症状消除,病情恢复[7]。
综观《医林改错》一书,王清任通过临床实践与尸体解剖,丰富了脑髓学说,认为内风为中风主要原因,大胆地提出了元气亏虚是本病之源,创立了补气活血的治疗原则,为后世医家治疗本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使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但客观地说,元气亏损只是其中的一种,在临床工作中应详加辨别,不可一概而论。正如王清任所说:“病有千状万态,不可以余为全书。”
参考文献
[1] 何玉德. 再谈王清任是中国近代“脑髓说”的真正创立者——兼评方以智对“脑髓”的认识[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 卷缺失(4): 34, 53-60.
[2] 谭银章. 略谈脑髓学说的形成和发展[J]. 湖北中医杂志, 1989, 卷缺失(2): 35-36.
[3] 林谦,于友华. 王清任的脑髓说及其哲学贡献[J]. 医学与哲学, 1999, 卷缺失(2): 39-40.
[4] 马艳春,李成文. 王清任瘀血理论及脑髓说探讨[J]. 中医药信息, 2008, 144(6): 6-8.
[5] 葛少勇. 浅析《医林改错》对半身不遂的认识[J]. 现代中医药, 2009, 29(3):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