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市红湖路小学 浙江省金华市 321000
【摘要】根据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也进行了适当的改版,改版后的教材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情境+问题串”来解决新授的知识点。通过一学期的接触,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情境导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会发现问题并敢于提问、学生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并将方法进行分享。
【关键词】情境+问题串 小学数学 教学
一、什么是“情境+问题串”
所谓“情境+问题串”,是指每一单元、每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都是从特定的情境出发,设计出一组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正确领悟、理解情境、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轻松地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教学方式;教学时从问题情境人手,从提供背景、图例中获取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成果等多方面来组织和实施的。
二、“情境+问题串”的作用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
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情境必须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现象,现实中的数学是由不同的环境所形成的,因此现实数学能成为儿童学习数学的基础。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数学问题,然而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才可以使他们感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最好的老师,因此引入课堂情景更多的应该是儿童所关心的内容。
1.创设操作情境导入
要使学生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尝试活动中,必须克服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难理解。其中,吸引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的操作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给学生每人3张宽度相等的纸条,比一比纸条的长度是不是相等?然后让学生在第一张纸条上表示出它的1/4。接着请学生在第二张纸条上折出和1/4相等的长度,但不能再折4份,看看把纸条分成了几份,和1/4相等的部分是几份,用那个分数表示?再在第三张纸条上表示出仍然是与1/4相等的分数但折法要与上面两种不同。根据学生汇报操作的结果,教师出示相应的图。要求学生看图说出和1/4相等的分数。1/4=2/8=3/12=4/16=……再问:利用这些纸条你还能说出一些相等的分数吗?这样通过折纸把学生引入积极地学习情境之中导入新课,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发展了思维。
2.创设生活情境导入
如教学“比例尺”时,教师用如下方法导入:最近老师要乘火车从泰州去南京参加一个会议,经过了解火车每小时行驶110千米,需要几小时到南京?学生感到无法计算,因为不知道泰州到南京的距离,于是教师出示江苏省地图,告诉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地图及其比例尺求出两地之间的距离。什么叫比例尺?他有什么作用?这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从而导入新课。像这样,从生活应用中的实例出发,把学生引入新课,进行尝试,使学生看到数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明确学习目的,激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发现问题敢于提问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曾经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北师大小学数学教材情境+问题串的设置,为我们提高了良好的教学环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情境导入,从情境中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进行讨论,得出结论。
1.从情境中发现问题
问题在情境中产生,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如果我们教师对一节课进行认真研究,都会有比较好的情境,学生如果能身处于情境中,自己就会有很多想法,激发出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三上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创设了学生秋游的情境,16位学生想坐太空船,坐太空船需要买票,在太空船门口有一张价目表,那么这时学生就会想需要付多少钱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根据自己需要用到这个知识点而提出想对应的问题。通过这样提出来的问题,学生自我分析解决的积极性也是很高的。当第一位学生提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题时,老师马上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学生受到鼓舞,那接着就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会提出“带50元钱够吗?”等一系列问题。
2.良好氛围学生敢问
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能够主动提问,教师须营造出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勇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挑战,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观点或意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提问的学生。
3.训练学生勤问好问
要想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让学生有“心”问,有“胆”问,还应让学生多说多做多想,使学生勤问、好问。
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勤问、好问不只是在时间活动之中,我们任意的一节课,学生都可以发现以前没学到的知识点,也都能将这些新知识与旧知识去联系,从新旧知识中找出问题,并去解决。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在课后作业中,设计更多的开放题,让学生在任何时刻都能做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自我分析。
(三)解决问题学会分享
提出问题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学生去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中解决问题、并初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比如教学“分一分”时,教师出示了许多水果和蔬菜,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找到了不同的分类的结果。有的是先按水果和蔬菜的标准分为两类的,每一类中再按颜色不同分,利用多种分类的标准进行细化。这个结果是小组合作交流的结果,是出乎教师意料的结果,引起了学生很大的兴趣,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意想不到自己的努力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问题“再创造”,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再创造”的动力和创新的意识。
使学生成为有效的问题解决者,既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又是对数学教师的挑战。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应提倡多样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老师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交流,在集体共同的努力之下,将问题解决的更好。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王存彬.初探“情境+问题串"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3(8)
[3]北师大教材编写委员会.北师大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培训服务手册[M].北师大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