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山东省日照市 276800
摘要:在新时代,设计创作应该坚守城市更新的“初心”,不忘它“使命”,要坚持以人的活动模式的更新而设计。如何在已有的城市环境中进行更新迭代,是否能在新建造中表达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将新建筑、新片区与已有的环境更好地融合。城市更新的部分不应该仅是推翻过去,也不应该过分强调新的表达方式,而在于能使更新迭代更好地融入到已有环境中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说,有自己的风格、标志和纪念碑,城市更新应该抓住各个城市引以为豪的历史时刻和事件,使城市建设体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城市更新可以根据某种标志来延伸,但是城市不仅仅是标志,必须要记得城市更新要以人为本。遗憾的是,当前的建设环境,建设往往被解读成投资回报率,关注的是如何获得最大的收益,得到这些收益要花多少时间。于是,各种急功近利的建设出现在更新活动中。
关键词:城市活力;城市发展;城市更新
引言
过去数十年,中国许多城市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速度建设。虽然城市面貌得到一定改观,表面上变得更现代、更美观也更有秩序,但其背后却普遍存在着紧凑性和多样性下降、混合功能缺失、城市活力衰退等诸多问题。随着近年来部分城市的发展进入存量挖潜阶段,城市更新与修补必将成为未来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何通过持续性、常态化的更新举措,修正大尺度、大手笔规划建设的错误,恢复城市人性化的品格和属性,还给市民一个舒适惬意并充满活力的生活环境,是城市设计者当前应积极面对和思考的重要问题。
1国内城市活力更新的现状与问题
1.1土地使用不合理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
我国城市街道状态多数以街道划分区域,大多数街道呈现出方形网状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市横向规模和纵向规模在不断扩大,大量的开发旧城土地,导致旧城区的空间形态不够完整。土地碎片化后导致城市的公共空间建设和基础建设不够完善,大量城市碎地和公共活动空间空置,严重影响城市活力。并且城市建设化进程缺少公共参与,使得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在建设后并不能给居民带来实用性。
1.2城市活力更新的职能部门的出发点问题
在进行城市活力进行更新的相关程序时,相关的城市建设部门不仅应该考虑城市的经济建设的需要,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习惯也是尤为重要的,城市的历史文脉和精神风貌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实际情况下,许多的城市活力更新的策略与措施只是考虑了旧城的土地价值利益,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从而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价值。没有从居民的生活工作需求去进行规划,使得城市活力更新的举措仅仅只是治标不治本。例如,许多城市的旧城市改造往往集中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和中心区域,导致改造的方向和规模过于局限化,改造的方向从点出发,导致城市文化断层明显,城市文脉和发展断层。如果城市活力更新的措施过于集中和局限的话,会导致中心城区空心化现象严重,增加了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压力,导致旧城区的生活环境适得其反的恶化。
2城市活力更新的策略
2.1增加公众参与以解决公共空间功能缺失问题
通过增加城市居民对城市活力更新的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可以更好地了解怎样的公共空间与功能是适合于城市居民的生活工作等。对于城市规划来说,为了要满足不同工作、生活需求的人群,对旧城区的规划设计是需要合理考虑的。因此,在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时不应该着重考虑设计师的需要与想法,而是要理解不同工作、生活品质人群的需求和生活习惯。所以,理解旧城区中的居民的需求和生活习惯在城市活力更新的项目中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比起新建的城市来说,旧城区的改造建设有着复杂的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内核。因此在城市活力更新的过程中,要激发公众的参与性,提高居民的积极性,使得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城市公共空间的功能缺失问题。这对城市活力更新是否能真正适用于居民起着重要的作用。
2.2加强交通管控,改善步行环境
强调中心区交通管控的目的不是为了限制交通功能,而是通过合理的人车分流和机动车限行,创造更安全的步行环境和更便捷的步行路径,以提升人们步行出行的效率。此外,改善步行环境还能增强街道吸引力,让更多人愿意选择步行并能够感受到步行活动带来的乐趣。具体方法上,通过对人们日常活动规律和空间使用频率的观察,在人流密集路段开展机动车限行、限速或限停,能减少机动车对步行活动的威胁(图4);通过优化主干道与背街小巷的联系,完善地面与地下交通的联系,增设通向公共空间和重要建筑的便捷步道,能增强各公共空间的可达性,减少人们对机动车的使用频率;通过扩宽人行道尺寸,拆除沥青车道铺设石材路面,增添遮阳避雨的沿街走廊,能使街道空间更适宜人们漫步和开展户外活动。
2.3增添景观绿化,打造都市森林
早期的绿化建设大多位于城市外围,以公园绿地为主要表现形式,路网内部主要街道虽然种植有绿化植物,但普遍存在品种单一、布置稀疏、遮阳性弱等问题。由于墨尔本夏季炎热、紫外线强,街道空间若无绿荫遮挡而直接暴晒于阳光下,将不利于人们长时间户外活动。为此,市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城市内种植了更多的行道树,近年来又提出城市景观树种优化发展策略,将生态系统建设与都市森林建设、城市景观建设相结合,从植物多样性、环境适应性、视觉丰富性等方面入手,全方位提升街道绿化覆盖率和景观品质。此外,为应对秋冬季节大量落叶树种枯萎的情况,政府还在主要街道两侧、部分街巷空间以及街头座椅周围广泛布置小型常绿植物或景观小品,以满足人们冬日里对阳光和绿景的双重需求。
2.4城市更新设计应关注精神内涵
城市更新设计应该更趋向于城市整体化,更注重城市空间的人性尺度,注重建筑空间的关联性,把每一幢“小”的建筑放大到宏观的层面去研究,把城市设计、城市经济、城市美学、人文文化等内容纳入设计的视野。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闭关锁国的文化,使中国城市留下了大量的围城围宅的形态,而中国的开放,信息互联时代正在逐渐改变着人们的观念。城市更新在维护城市形态空间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其精神内涵和本源实质,简白地说,就是要注重“人”的需求。所以,“破墙”成为城市更新中的一个崭新的环节与课题。无论是城市还是建筑,都应该围绕“人”的需求这一种“神”内涵来打造新的公共交流的空间。原先封闭的建筑单体或城市格局,可以适当开放成“人”生活、交流、交往、共享的一部分。城市更新应该让城市和建筑有历史的厚重感,但肌体是年轻的,用新理念、新技术给城市“换血”,这是中国城市更新的基础。设计创作在新城建设中是无中生有,在旧城更新中是变现存为更优。对更新的3种方式:重建、保留、改造,重建是在大环境中有所制约,新与旧要协调,协调中留有时代痕迹。保留是指注重原真性。改造则是对神韵保存提炼,对其适应新的社会需求的新功能进行“形”的改造,尤其是内部使用空间的改造,让新旧元素互相交融,让城市旧的肌体焕发新生。
结束语
城市更新与设计创作要因地制宜,从所辐射的“人”出发,对未来产业、生活有所洞悉与预判,合理运用“内容更新”或者“场景更新”亦或者两者综合运用。只有如此,才能让城市更新中的设计创作更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和体验;也才能让城市更新既能融入城市文脉,又能贴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活品质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慧香.空间视角下的城市活力分析——以重庆解放碑商业步行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0):101-102.
[2]蔡琳.城市活力街道交通设计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3]姜兴武.激活创业元素提升城市活力——高密市积极推动创业平台建设全面发展[J].中国就业,2018(09):42-43.
[4]王丽.高科技园区城市活力规划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陈策.改革促进城市绿化绿化彰显城市活力[N].汉中日报,2018-08-24(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