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外初始可除颤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指标分析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7-22
/ 2

院外初始可除颤心脏骤停患者的血液指标分析研究

许萍 陆峰 李明华 吴德根 叶继 唐晓君通讯作者

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 上海市 200333

【摘要】目的:分析院外初始可除颤心脏骤停患者血液指标,探讨心脏骤停后损伤及预后的相关机制。方法: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急救的313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急救情况及相关血液学指标。结果:初始可除颤心律组的乳酸水平、免疫炎症水平、BNP水平明显的低于不可除颤组,两两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初始可除颤组在缺血缺氧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心脏损伤方面较初始不可除颤组轻,其较轻的内在损伤机制使患者预后较好。

关键词:心脏骤停;初始可除颤心律;乳酸;缺血再灌注损伤

院外心脏骤停[1]是指院外突然出现的心脏功能停止,而心室颤动与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作为初始可除颤心律,目前国内外研究都表明[2]:院外心脏骤停病例中初始可除颤心律患者有较好的预后,但其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仍处于研究阶段。我们将对急救治疗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相关血液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急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相关信息以及血液指标。排除标准:明确非心因性心脏骤停以及急救资料遗失或不明确的患者,2、明确的慢性心力衰竭、酮症酸中毒等。

1.2方法

收集病例根据情况分为初始可除颤心律组以及初始不可除颤心律两组,收集资料:有无旁观者进行CP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院前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院前ROSC),血生化指标:BNP、IL-6、IL-8、乳酸,存活出院率等结果。分析比较血生化指标差异,进而分析其内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土标准差表示,对两组数值变量的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对两组数据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确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一般资料313例患者其中男187例,女126例,年龄22~95(67.6±8.3)岁。

2.2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分组后相关结果及血液学指标的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两组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

组别

初始可除颤组

初始不可除颤组

P值

人数

94

219

0.000

旁观者行CPR(n,%)

51,54.2%

7,3.2%

0.000

院前ROSC(n,%)

55,58.5%

44,20.1%

0.000

存活出院率

18.1%

1.4%

0.000

乳酸(mmol/L)

6.1±2.5

8.4±3.5*

0.000

BNP(pg/ml)

243.1±9.7

569±15.8**

0.000

IL-8

176.7±12.5

189.4±16.9a

0.000

IL-6

435.1±17.5

538.7±21.9b

0.000

*、**、a、b:各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初始可除颤组的生化指标均低于初始不可除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救和急诊的常见急危病症,目前国外的研究显示[3、4]初始可除颤心律是决定心脏骤停患者成功急救的重要因素,旁观者CPR的实施是初始可除颤心律的重要流行病学因素。

心脏骤停后全身出现一系列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内在的病例生理机制仍处理研究状态。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出现全身的机体缺血缺氧损伤,心肌的损伤以及恢复循环后出现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乳酸的水平反映心脏骤停后组织低灌注、缺氧的敏感指标,国外的研究显示[5]:乳酸的水平可以作为心脏骤停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指标,另外机体将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中存在复杂的免疫及炎症激活通路。TNF-a(肿瘤坏死因子a)、IL-6、IL-8作为机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的免疫炎症指标[6]。最后心脏骤停患者需要同样重视的是心肌损伤的预后的评估,国外的研究显示[7]:患者血中的BNP水平与患者近期的预后密切相关。我们的研究中能明显看出初始可除颤心律组的乳酸水平和IL-6、IL-8的免疫炎症水平以及BNP水平明显低于不可除颤组,其表明初始可除颤组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损伤较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较轻,其机体触发的炎症级联反应较少,心脏功能损伤较小。

因此,初始可除颤组较轻的内在损伤机制使患者生存率明显较高。对于初始可除颤心律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可能是提高生存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赵水平,胡大一. 心血管病治疗指南解读[ M] . 北京:人民生卫生出版社,2004. 278-292.

[2] Sasson C, Dahl J, et al. Predictors of survival from 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J]. CCQ Outcomes, 2010, 3(1): 63-81.

[3]Shao F,Li CSet a1.Outcome of out—of—hospitalcardiac arrests in Beijing,China[J].Resuscitation,2014,85:1411—1417.

[4]Mozaffarian et a1.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atistics update:a report from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irculation,2016,133(4):447—454.

[5] 于欣,王潇然,刘月英等.血pH值和乳酸水平判断心肺复苏

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123-6124.

[6] Van Mierlold et al.Towards personalized integrated dementia care:a qualitative study in-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ifferent models of case management[J].BMC Geriatr,2014,14(1):84-86.

[7] Felker GM, et al.Natriuretic pepfides in th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ofheart failure.CMAJ, 2009, 176: 6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