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工商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5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也面临着来自于竞争对手的愈加激烈的竞争和挑战。盈余管理作为自20世纪80年代在国外经济学界兴起的研究项目,它在如今已是国内外经济学界讨论的热门话题。适当的盈余管理可以增加财务报表之中的信息含量,从而帮助投资者更好的做出投资决策;而过度的盈余管理则是粉饰财务报表,使会计信息失真,易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定,通过一定的人为干预,对盈余进行管理,将会直接影响企业最终呈现的经营成果和价值大小,本文将以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盈余管理行为进行研究和评述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和启示。
关键词: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上市公司
一、问题的提出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以自身利益为目的,同时由于为了完成企业所有者所预期的利益目标,在现有允许的会计准则政策下,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会计政策,同时调节应计项目来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Healy和Wahlen(1999)从会计准则出发定义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认为公司的管理者会根据自己的职业判断利用会计准则和控制企业交易的环节来改变当期的财务报告,借此来影响那些凭借这些报告做决策的投资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我国学者主要是在西方研究的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内资本市场、会计准则以及现有的盈余情况,从不同的视角对盈余管理的定义进行阐述。陆建桥(1999)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在现有的会计准则内,选择对自身利益最大化或是对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会计决策。魏明海(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者为了迎合那些通过财务报告来理解公司业绩或是交易情况的利益相关者,在编制财务报告或是企业交易过程构造时,就会选择相应的会计政策,来改变以前应有的结果的过程。因此可以总结出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即管理者或所有者在会计政策和相关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企业利益最大化或是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要,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调节商业银行的交易情况或应计项目来达到目的的管理过程。
二、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主要途径
对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的盈余管理。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是其通过吸收存款形成的现金类债务性资金以及通过贷款形成的债权类资产,那么可以通过利用金融行业会计制度来调节资产减值损失,主要涉及资产减值准备的财务项目主要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等。由于资产减值准备同样需要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因此企业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来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转回和确认等,从而影响企业资产、费用方面的会计信息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商业银行为防止潜在损失,应该对短期投资、长期投资、抵债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摊销递延资产计入损益。但是,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评估来消除潜亏,通过变更会计政策等机会,将坏账、不良贷款、长期投资损失等冲减资本公积。这样可达到调节会计报表的目的。商业银行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保持经营的稳健。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减少当期盈余,反之则可增加当期盈余。因此,调节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
三、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
盈余管理的直接影响是使盈利发生改变。应计盈余管理是将会计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重新排序,但真实盈余管理通常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将有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近年来受到金融政策的冲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和高质量增长,经济形态呈现出“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状况,在新常态经济现状之下,商业银行的竞争日益加剧的同时,对于盈余管理的重视程度也日益提升。银保监部门和央行不断加强窗口指导,要求全面、从严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规模,如果信托机构通过特定资产收益权、股权收益权等方式帮助企业前期融资买地的行为,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将对非银行类的信托公司进行警示督导,并暂停此类信托业务,这无疑使得商业银行相对于以往能够为企业提供足额资金支持的情况而言,日后将缩小对企业的融资支持,导致商业银行的收入型资产结构缩减,那么商业银行必然通过可供使用的会计政策来调节提盈余。
盈余管理的间接影响形式繁多,会带来复杂多样的局部收益。比如说上市商业银行的股价上升、经理人的职位巩固或晋升、经理人的薪酬增加等等,这些由盈余管理导致的后果均是经济资源没能合理配置的表现,具体而言,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上市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得出结论,会计报表是链接银行和借款企业之间的纽带,在银行的信贷决策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盈余信息是会计信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会计信息的债务契约有用性也对银行的贷款决策是大有禅益的。此外在管理层方面也存在基于经济性的盈余管理动机,管理者和所有者权力和利益的不一致,导致了盈余管理的产生。当这种权利和利益分得越清楚时,管理者的私人利益与以财务信息为基础签订的契约结果之间的挂钩就越明显,这是所有者为了弥补这种权利分离而釆取的措施。管理者通过影响控制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信息来满足契约结果,从而获取自身利益。
四、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现状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我国国内共有37家商业银行在A股上市,其中有六家是大型商业银行,有七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余二十四家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自2017年我国财政部发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金融行业会计制度》之后,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作用反应明显,以亿元为单位,可以看出上市商业银行的净利润账面价值增长呈现上升趋势。
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受到国资委财务报告的管理要求,其盈余管理主要通过对盈余指标进行相关干预,强调外部信息的市场反应,监管机构的监管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存款准备金率、呆账准备金率等。因此,商业银行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更强烈。商业银行是最注重声誉的,不利的对外信息会影响业务发展甚至威胁到银行的生存。这就决定了盈余管理对于银行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其净利差和净息差呈现平稳且下降的趋势。
股份制商业银行近年来的竞争能力加强,其业务的调整能力和市场的适应性相对更好,商业银行依据贷款合同、税收发票等来确认收入,而不需要提供现金收支的明细,这就为调整各会计期间的盈余情况提供了操作空隙。比如,分别将收入确认和坏账的计提在不同期间做账来调节利润;用借新贷款的方式来还旧贷款,这样可以使贷款的利息收入得到有效调节。因此自2017年开始其其净利差和净息差呈现上升趋势。
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业商业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其业务能力也相对薄弱,往往利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来保持经营的稳健。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可减少当期盈余,反之则可增加当期盈余。因此,调节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实现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此外将不良贷款评价方法、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不良贷款准备金的提取方法等组成一个策略组合,充分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全面性,进行盈余管理,达到影响盈余的目的。
五、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问题和治理政策
从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主要是短期行为,往往与决策者的短期动机息息相关,由于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是基于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银行业会计制度要求的财务处理规范以内的来灵活处理的,那么意味着实际上人为的盈余管理只是改变了财务会计报表中对于盈余情况的反馈时间,作为外部的信息使用者并不能够知道商业银行的真实盈余状况,只能够通过报表数据进行个人主观判断,那么就容易形成短期的逐利行为而不利于资本市场和银行业的长远发展。另外,不能排除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和权利机构通过盈余的调节来达到事业晋升或者是拉升股票市场价格的动因,那么个人财富依附于上市商业银行的市场价值,这无疑也是对长远的价值管理的一种伤害。
监管部门在指定监管措施的初期就应该把各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更加全面地考虑和分析其盈余管理的可能性,甚至可以运用本文提出的盈余管理模型来进行识别。相关制度的制定机构应在易出现漏洞的地方添加附加的运用条件,尽可能地缩小盈余管理的可操作空间。再加上盈余是一个复合型的概念,盈余是商业银行短期内经营成果和价值创造的反馈,不能只通过财务利润来进行单方面的反应,制度应该能够要求商业银行对其其规模情况、营业收入质量、金融投资和融资结构、现金流量情况和存贷款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多维度的盈余性计量,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也应多加考虑的因素有资产规模、总收入额、存款额、资本净额、核心资本净额、加权风险资产净额、客户存款和同业存放款项净增加额、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投资现金流量净额、筹资现金流量净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利息等项目的影响较大。从理论层面来看,盈余管理本就是主管上的一种操作策略,这意味着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操作空间才使得盈余管理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一定的人为干预,那么如何规范操作者的操作空间便成为规范盈余管理的重要方向。相关监管机构还应对财会人员和管理层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盈余管理的操作收到高级管理层和决策机构乃至权利机构的授权,那么基于内部治理的原理和原则,商业银行要做好盈余管理的盈余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巴塞尔协议》以及美国COSO委员会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再结合我们国家特殊的商业国情以及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特点,认为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因为财务管理上的需要和内部管理层的动因,为了统筹和配合企业内部各种业务能够有效连接并及时合理地沟通,而形成的一种内部盈余管理的模式和制度,这种制度要包含财务管理的各个业务活动环节,覆盖包括营运资金、财务风险、全面预算和财务人力资源这四个方面,盈余管理盈余管理是需要由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全员参与全程把控的一种过程,要求包括财务会计、财务主管、出纳、资产管理、税务主管、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在内的所有财务相关岗位人员均遵守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在财务报表目标的驱引之下,盈余管理必须和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效果联系起来,防范因为不当的盈余管理所引起的各类财务风险,在制度上同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合法合规人员的奖励力度,鼓励举报和揭发。长期来看,这是最应该付诸实施的应对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对策,这对于合法合规的社会氛围的形成非常重要。
六、结论
盈余管理是一种合法的利润调节手段,对商业银行来说有利有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其进行利润平滑,向市场传递稳定发展的信息,树立了一种安全稳定的形象,稳定了投资者信心,也避免了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另一方面,过度的盈余管理使商业银行掩盖亏损,造成经济泡沫,会给银行带来损失甚至毁灭性的打击,损害了投资者利益,使市场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造成资源的浪费,对整个市场乃至国民经济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由于上市商业银行是公众公司,其关注股价的市场走势和投资者的信息使用,那么在资本市场不完全有效的前提之下上市商业银行必然会在制度规范的范围内进行盈余管理,长远来看这种管理可能并不利于商业银行本身的价值创造和资本市场的建设,那么上市商业银行应该要重视盈余管理所带来的长远影响而监管者也必必须要能够意识到资本市场发展所需要的有效监管制度建设,不论内部还是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或者管理者都应该通过相关行为来促使上市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的完善,商业银行在董事长与总经理职务和职责的分离程度及外部董事的设立程度上,比其他企业要轻得多,这就为商业银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操作空间。另外,为了完善商业银行的自身治理结构,为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也为了尽量少地釆用盈余管理行为,商业银行自身应该从改革薪酬体制开始,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其中,短期激励以银行盈余为基础,长期激励以市场价值为基础。
展望
盈余管理这一概念的提出距今已经有超过3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因为盈余管理不当而导致商业银行资产流失的案例数不胜数,商业银行因为要应对来自外部和内部的多种风险潜在事项,其风险控制的水平必须能够持续提高,随着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商业银行必然面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再加上商业环境的日趋复杂,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生存提出新的挑战,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企业通过内外部数据的分析来识别风险的能力较之以往会有所提高,那么如何利用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来提高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效果和规范程度则是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游辉城,徐琪.独立董事对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来自非上市银行业的证据[J].商业会计,2019(09):55-58.
[2]廉永辉,张琳.股权集中度、市场约束与商业银行盈余管理[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02):125-138.
[3]谢梦,范龙振.银行盈余管理会影响银行融资成本吗?——基于银行减记债发行的分析视角[J].国际金融研究,2018(12):64-73.
[4]张燕.我国商业银行财务指标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8(21):108.
基金资助:武汉工商学院科研项目“上市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研究”(项目编号:A2016003)
作者简介:金宏莉,1979年6月,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硕士研究生,武汉工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公司理财、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