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154600
【摘要】目的 分析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4月~2020年5月收治的46例脑出血患者,按照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程序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脑出血护理,程序组在脑出血常规护理基础上+程序化护理,分析并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比,程序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比,程序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高(P<0.05);对照组满意度评分(78.49±3.18)分,程序组满意度评分(92.15±3.54)分。与对照组满意度对比,程序组满意度较高(t=4.2840,P<0.05)。结论 对脑出血患者实施程序化护理利于提升其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出血;程序化护理;护理应用效果
脑出血为内科疾病,起病突然,预后差,患者残疾、死亡发生率较高。相关研究指出,脑出血一旦发生,对患者生命安全有巨大威胁。积极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原则,治疗期间配合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1]。诸多试验证实,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疾病治疗与康复效果起着积极的作用。程序化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目的是通过对护理程序的优化规范护理方案,提高护理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自我院收诊病例中选取46例脑出血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4月~2020年5月),分组研究,程序组患者治疗期间在常规脑出血护理基础上+程序化护理,旨在分析程序化护理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收诊病例中选取46例脑出血患者(选取时间为2018年4月~2020年5月)展开研究,按照入院建档时间分组,分为对照组23例、程序组23例。对照组男13/女10例,年龄52~84(67.18±3.74)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内囊10例,外囊5例,脑叶8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7/初中、高中或技校9/专科、本科或专升本6/硕士及以上1例;程序组男14/女9例,年龄51~86(65.84±3.7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内囊11例,外囊5例,脑叶7例;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初中、高中或技校9/专科、本科或专升本7/硕士及以上1例。两组以上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排标准
1.2.1 纳入 符合我院脑出血收诊标准;CT、MRI结果确诊为脑出血;家属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无精神类疾病家族史。
1.2.2 排除 合并基础代谢疾病患儿;心脑肝肾器质性疾病患儿。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使用常规脑出血护理,向患者普及脑出血基本知识,遵医嘱用药重要性等。
1.3.2 程序组
在脑出血常规护理基础上+程序化护理,组建医生、护士、康复科医生、营养科医生等成员的医护小组,参照以往脑出血患者护理情况,制定护理计划,包括(1)主动与患者沟通,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对患者住院期间每一环节的护理内容具体化,制定护理小目标。(2)将护理小目标分阶段化进行实现,随时留意患者状态,防止患者出现异常情况。(3)严格按照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落实各环节护理目标、任务,保证护理服务针对性。(4)定期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总结,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不断改进护理质量。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家属满意度,以我院自制调查问卷评估,总分100分,评分越低越不满意。(2)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Barthel指数,分别采用格拉斯哥神经预后量表(GOS)、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生活质量,GOS总分5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越强;Barthel指数总分100,分数越低生活质量越差。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分别以n(%)、( ±s)表示计数、计量数据,n(%)行χ2检验,( ±s)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护理前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比,程序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均未表现出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比,程序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高(P<0.05),见表1。
表1 神经功能、生活质量( ±s,分)
组别 | GOS | Barthel指数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程序组(n=23) | 1.73±0.63 | 3.94±0.37 | 47.08±3.79 | 89.73±4.54 |
对照组(n=23) | 1.65±0.67 | 2.67±0.42 | 46.59±3.82 | 72.95±4.18 |
t值 | 0.0299 | 4.2125 | 0.0193 | 6.3097 |
P值 | 0.3832 | 0.0000 | 0.7924 | 0.0000 |
2.2 满意度
对照组满意度评分(78.49±3.18)分,程序组满意度评分(92.15±3.54)分。与对照组满意度对比,程序组满意度较高(t=4.2840,P<0.05)。
3 讨论
脑出血多由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具有突发性,致死率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类脑血管疾病,具体是指小静脉、小动脉破裂等引起的脑实质出血,该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在发病后需及时进行抢救[2]。随着医疗模式的转变,护理服务在医疗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保障患者身体健康已不再是护理工作的惟一目的,现代化的护理更加重视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3]。常规的脑出血护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是遵照医生要求和常规流程进行护理操作,不能根据患者病情灵活应变,缺乏针对性和全面性[4]。程序化护理是一项连续性、动态性、综合性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护理计划的实施,护理目标的实现,能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减少护理差错,提升护理质量,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5]。在脑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应用程序化护理模式能对其饮食、心理、康复锻炼、用药等诸多方面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提升其治疗配合度,加快其康复进程,提升治疗效果。
此外,定期评估护理工作,可提高服务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比,程序组GOS评分、Barthel指数均较高(P<0.05),表明程序化护理可提高神经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与对照组满意度对比,程序组满意度较高(P<0.05),表明程序化护理可提高满意度。
综上,程序化护理施加于脑出血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孟繁伟.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 管理,2014,5(5):109- 110.
[2] 李爱萍.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CD].中西医结合 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6,4(17):184- 185.
[3] 侯萍.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CD].世界最新医学 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34):204- 205.
[4] 黄华春,刘金萍,黄婧.程序化护理在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 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3):292- 293.
[5] 刘秀丽. 程序化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围术期患者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