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3
/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思考

申秀秀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 天津 300240

摘要:疫情期间,高职思政课贯彻“停课不停学”部署,如期推进线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教学活动。本文将从“小康”、“全面”、“建成”三个层面深入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掌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关键词:高职思政课;小康;全面;建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总书记指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正处于胶着对垒的关键时刻,我们要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重点工作。与此同时,要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努力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停课不停学”这种前所未有的新学期打开方式随之“上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关键时候必须如期推进。

一、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诗经》当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实在太劳苦了,但求可以稍微安康一些。这里指一种可以得到休息,不必疲于奔命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中国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加以描述,最早出现在西汉时期的《礼记·礼运》。《礼运》篇里孔子把小康描述成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描述如下:“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职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礼运》描述了一种天下为家的社会形态。孔子眼中的小康社会,虽然不如大同社会那么美好,但君主贤明,社会秩序在“礼法”的约束下比较安定,人民各安其位,生活水平虽然低,但还过得去。可见,在我国古代,小康社会代表了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比较宽裕的理想社会状态。对今天建设小康社会仍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现代的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1986年会见荣氏亲属的讲话《争取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中提出的。邓小平同志提到“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对小康社会进行了具体解释。

二、理解小康社会的“全面”

小康社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党的十二大首次把小康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和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三大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 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1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党的十六大对小康社会提出了更明确的目标,即“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经济的小康不等于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我们要进一步追求更高水平、更高标准的小康,也就是全面小康。

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全面小康,就是指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它是不分地域/民族和群体的小康。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必须攻克,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必须补上。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疫情期间,确保蔬菜、肉蛋奶、粮食等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积极组织蔬菜等副食品生产,是努力保持生产生活平稳有序的关键抓手,是确保“三农”工作正常推进的基本条件,也将切实助力经济社会秩序维持平稳。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决不能让一个苏区老区掉队”……这一系列论断,充分体现了把13亿多人全部带入全面小康的坚定决心。

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针对全国讲的,不是每个地区、每个民族、每个人都达到同一个水平。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坚持一定标准,又防止好高骛远;既考虑到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立足于打基础、谋长远、见成效。

三、理解全面小康的“建成”

从建设到建成的价值意蕴:“建设” 代表过程,有任重道远的意味;“建成” 代表结果,说明全面小康进入决胜阶段。由“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由“建设”到“建成”,形成解决现实经济社会矛盾的倒逼机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评判依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的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出自唐代房玄龄的《晋书·宣帝纪·制曰》,大意是:天地虽然广褒无垠,但是黎民百姓才是国家的根本。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引用“天地之大,黎元为先”指出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领预期,注重机会公平,着力保证民生。习近平指出:“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充分体现了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习近平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扣社会主义矛盾的变化,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赢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好胜利。

参考文献:

[1] 教材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申秀秀(1987—),女,汉,河北邯郸涉县,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