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08
/ 2

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陈浩铭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省无锡市, 214100

摘要 公平是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新时代社会保障体系正是赋予公平以新的时代释义,即普惠型的全覆盖保障,重提了效率与公平的命题,以着力解决遗留的不均衡不充分难题,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公平;多元普惠;预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需要保障,使得全民共享发展红利。由于社会对美好生活的定义与阈限,所以公平和效率就是讨论如何分好这块“蛋糕”能使得下一阶段的“蛋糕”做的更大。

一、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挑战

当下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正面临严峻的形势考验,主要包括人口快速老龄化导致的资金缺口、脱贫攻坚对社会保障的迫切要求、人们无法实现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新的社会风险层出不穷。

(一)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民众诉求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早已解决,人民生活正在向全面小康阶段迈进。[1]在这样的阶段,人们很自然地会更加关注公平。但公平始终是相对而言的,从“国家-单位”到“国家-社会”,再从“城乡分治”到“统筹城乡”[2],最后从“广覆盖”到“全覆盖”,受到以往历史国情的遗留影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障水平上始终存在着区域差距、城乡差距、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差距等。这不仅不能很好地发挥调节收入差距的功能,有时甚至起到了逆向收入调节的作用,必须尽快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3]

  1. 现存的社会保障供给机制仍不完善

以生产性和发展性为基础目标,转变期内社会矛盾必将层出不穷,政府顶层设计方面开始注重市场的关键性作用和社会服务的供给。能够供给的社会保障资源是不充足的,还需要不断引进外部新资源和深度挖掘已有资源。同时,我国对于社会保障资源的政策体系和管理能力也比较薄弱。中国多层次目标虽已明确但发展理念依然模糊,相关政策渐成体系而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市场主体、社会组织虽有积极性但发育不良且难担重任。[4]而管理能力也由于社会统筹层次等问题,发展受到限制。

(三)现存的社会保障供给能力不平衡

新时代社会成员流动性高与社会分工趋于更加精细化等特点,尤其是部分新型职业带来的经济增长,如网红经济。现有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导致社会保障体系的统筹层次和水平较低,不利于实现社会保障资源的共济使用和高效管理,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下劳动力的自由流动。[5]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与投资市场情况也较不成熟。

(四)现存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有效衔接新旧保障观念

以养老保障为例,家庭结构逐渐趋于微小化、独居化。流动性高的背后是被割裂的家庭,孝文化和故土的牵引力削弱带给社会保障压力超出以往。个体逐渐注重对自我发展和福利保障的关注,会额外购买商业保险来进行提升风险抵抗能力。但不可忽视,绝大多数的人还出现“缴纳保险金级别过低,享受较少”、“农民工群体流动性过高福利覆盖难以跟上”和“家庭赡养压力逐渐巨大”等难点和痛点。

四、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结合社会财富首次分配机制调整社会保障制度

从再分配的视角来看,如果政府收入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占有较大比例,那么社会保险的缴费规模不应过大,财政性社会保险总量应相应加大,否则会加重企业和国民个人的负担。同样地,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国的贫富差距过大或者总税率较高,那么财政性社会保险支出总量应当适度增加。[6]总体而言,从保障对象到保障服务范围都应有所扩大,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应受到新时代人民需求优化升级,以继续发挥政府保障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功能。

(二)形成以政府主导和市场为主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我国应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以充分调动市场与社会力量,并满足人们多层次的保障需求。[7]以政府为主导和市场为主是指政府主要负责营造安全和标准的社会保障氛围,利用公办民营等新型形式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的保障服务,如幼托领域,给予市场一个进入的机遇和生存空间。“第三部门”即“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发展迅猛,在民生、扶贫领域对社会产生的效果独特显著从这三者地位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产生作用阶段依次排序,应该是政府-市场-社会,而三者在社会保障中分别是起到基础性、补充性和预防性功能。

(三)利用大数据实现社会保障管理现代化

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利用社会力量,运用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全面建成社会保障体系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8],将大大提升服务水平和社会保险基金管控能力;破解多部门协同管理难题,进行专门化单一部门管理,统收统支,更能凝聚力量办大事。政府部门应逐渐意识到专业化人员的作用,执行社会保障制度需要一批具有新时代保障理念的人才,了解已经发生变化的社会需求;完善社会保险基金风险防控和监督体系,细化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和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对社保基金管理、投资的监督。

[9]

(四)构建秉承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

充分考虑传统孝文化对人们养老观念的影响,建立制度与文化相互辉映,社会与家庭共同承担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实现家庭与社会的互相配合,物质与精神双向协调,顺应中国老年人真正需求。[10]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制, 其他养老责任主体需要介入以缓解家庭照护难。所以在全国营造孝文化环境与敬老、爱老氛围的背景下,家庭代际的精神保障与社区邻居互助保障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3]侯永志:中国社保制度改革必须适应新常态.中国经济时报,2015年4月20日.

[2]张琪.社会保障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3,p42-46

[4]郑功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现状评估与政策思路[J].社会保障评论,2019,v.3;No.9,5-31.

[5]肖严华.我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展望[J].上海城市管理,2018,v.27;No.181,19-24.

[6][9]林嘉.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19-26.

[7]郑功成.加快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光明日报,2018年6月27日.

[8]郑功成.让社会保障制度更公平更可持续.经济日报,2017年.

[10]杨雨.我国养老社会化趋势下孝文化的运用与创新[C].河南大学,201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