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5
/ 2

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对比

伊超 李丹 张弛 刘增良 刘洋 王军 秦向英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市 161000

【摘要】目的:对比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支的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28例,参照组30例,参照组采用夹闭治疗,研究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康复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夹闭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

颅内动脉瘤一般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而且呈现异常膨出,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会造成颅内动脉瘤破裂,进而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在脑血管意外当中,其发病率位列前三,死残率高达64%,约15%的病人院前死亡。颅内动脉瘤的具体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但多数认为颅内动脉瘤的出现与高血压、粥样动脉硬化等发展有直接关系[1]。本研究分析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两种方法对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支的5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依据入院顺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其中研究组28例,参照组30例。研究组男性13例,女性15例,年龄31-77岁,平均年龄(54.2±0.5)岁;参照组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30-78岁,平均年龄(54.4±0.3)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各患者均通过CTA或DSA检查确诊是颅内动脉瘤;②发病至手术时间在72h内。

排除标准:①非破裂动脉瘤;②SAH超过3d;③存在大的出血灶需要急诊手术清除者;④占位效应引起神经功能障碍者。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纤维开颅夹闭术治疗:对患者进行全身气管插管麻醉,在显微镜下分离动脉瘤瘤颈和周边血管,进行动脉瘤夹闭,术中要保证动脉分支血管和穿通支血管能够正常运转。观察组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麻醉,从股动脉开始进行穿刺,应用血管造影寻找动脉瘤位置,通过影像建立三维模型,之后使患者全身肝素化,在导引导管作用下建立微导管,直达动脉瘤,再通过选用合适弹簧圈完成动脉栓塞。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23.3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检验,以(%)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手术时间、住院时间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显著短于参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s)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h)

住院时间(d)

研究组

28

1.1±0.2

15.3±4.7

参照组

30

1.6±0.7

22.8±6.2

t

-

3.752

5.213

P

-

0.000

0.000

2.不良反应发生率

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血管痉挛

脑积水

感染

意识障碍

总发生率

研究组

28

1(3.57)

0(0.00)

3(10.71)

1(3.57)

5(17.85)

参照组

30

4(13.33)

3(10.00)

4(13.33)

2(6.67)

13(43.33)

-

-

-

-

-

4.392

P

-

-

-

-

-

0.036

三、讨论

颅内动脉瘤本身具有一定危害性,且隐匿性较高,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规体检也较难发现颅内动脉瘤的存在。但如果确诊患者患有颅内动脉瘤,早治疗有利于疾病治愈[2]。研究表明,当患者出现颅内血管瘤破裂时,可进行非外科治疗和手术治疗。非外科治疗结合药物及使患者休息充分以防止颅内血管瘤继续破裂,采用甘露醇降低患者的颅内压,绝对卧床时间长,且再出血、病情恶化风险极大,所以在选择治疗方案时,一般会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夹闭主要是通过阻断颅内血管瘤的血液供应,防止颅内血管瘤再破裂导致大量出血,但会保持载瘤和供血动脉持续向脑组织输血,确保脑部血液供应通畅,维持脑组织正常工作[3]。血管内介入治疗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应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开颅手术的高风险及部分不宜进行开颅手术的患者。血管内介入创伤较小,且操作方法简单,介入部位较为精准,能很好地消除颅内动脉瘤,尽可能减少破裂。临床上治疗颅内动脉瘤时需结合患者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与住院时间相比,研究组分别为(1.1±0.2)h和(15.3±4.7)d,显著短于参照组(1.6±0.7)h,(22.8±6.2)d;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组的总发生率为17.85%,显著低于参照组4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研究结果说明通过血管内治疗手段能够使患者恢复速度更快,创伤更小。

总而言之,本院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行开颅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均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均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介入治疗较开颅夹闭术更适合高龄患者,能缩短住院天数,相对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建,刘佰运.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8,017(016):1751-1754.

[2]苏优勒,张占普,窦长武,等.血管内介入栓塞与开颅手术夹闭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疑难病杂志,2019,18(05):29-32.

[3]王志勇,朱耀祖,周有东,等.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015(005):61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