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7
/ 2

太行山区抗旱造林技术

张江 李辉

河北省洪崖山国有林场 河北保定 074200

摘要:为有效应对过往太行山区绿化成活率、保存率及生长率偏低的现状,规避年年造林却不见林的情况,提出创新抗旱造林技术方法的建议。文章在阐述抗旱造林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为应秉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紧扣导致太行山区造林失败的原因,基于现有实践经验方法,力求重点突破,形成了几套有地方性特征的造林绿化体系,融合至生产实践中取得的效果是令人欣慰的。现与同仁分享技术经验与方法,希望对优化我国抗旱造林成效有一定助益。

关键词:太行山区抗旱造林技术要点

石质山为太行山的主要构成,过往因历史原因而曾被人们破坏,出现损伤,植被稀疏分布,长势不良,土壤干旱贫瘠,特别是中低山区,土壤厚度均值低于30cm,并且石砾含量偏高,部分区域甚至大量岩石袒露,外加暴雨等客观因素作用下,水土流失现象极为严重。为有效优化自然环境条件,驱动行山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过程,近些年,政府相关部门予以太行山区绿化情况较高重视,也增强了投入力度。

1抗旱造林技术内容

1.1整地

最近几年中,保定太行山区栽种落叶林、乔木进行植树造林过程中,积极使用挖掘机整地法,实地调研发现,沟深与沟宽各为1.0m时,植株存活率高于97.0%,整体生长态势明显优于传统整地手段,当地况、植株品种及造林目标等存在差异时,整地深度也有别。在现实整地活动中,要求落叶林、乔木的树坑深、宽度均为1.0m[1]

1.2苗木

在起苗到栽植过程中,植株部分水分会流失,为有效补充树体的水分,苗木浸泡是常用方法之一。对于五角枫、杨树而言,其储水量偏低,需要适度延长浸泡时间,浸泡是提高杨树苗存活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浸泡时间要>2d。而针对部分根部蓄水量偏大的树种,可以适度短缩浸泡时间。

对苗木进行截干处理,也是优化旱区造林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基于人工方法去减少通过叶片、伤口处的水分蒸腾量[2]。经截干处置后的苗木存活率通常>92.0%。结合苗木品种。造林目的差异,设定截干程度。山区经济林、灌木截干高多为60cm左右,联合使用重截干法,桑树、五角枫等树种采用以上方法在栽种时略有不同,通常于根基部上端5~10处保留,而后剔除干,把适量漆涂擦于伤口上。

1.3栽植

可以采用蘸浆法完成栽植。具体操作室把苗木根系蘸到泥浆内,促进根系和水土两者充分接触过程,增强根系的吸水性能,对苗株健康生长发育过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采用泥浆法过磷酸钙,泥浆发主要分为如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磷肥泥浆法,操作方法时把10kg泥土+50kg水+1.5kg过磷酸钙三者搅拌均匀,蘸到树根部位加以处理,该种方法应用阶段有益于促进新根生成过程,提升新根数目,强化树木自体吸取养分的能力,存活率势必也会相应提升;另一种方法为尿液泥浆法,具体操作时混合3份黄泥+5份水+1份尿充分,均匀蘸根,以上处理结束后还需施加一层钙镁磷肥,用量以25kg为宜。

1.4适时浇水

保证水分的充足性是苗株存活的重要基础条件,在山区造林过程中,水分供应不足是造成树苗成活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需要几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合力应对该类问题。比如,自发研制肩背式根部注水器,其运作原理是人利用脚蹬去调控出水管,把管头探到土壤内实现输水,以上浇水方法不受地况条件的约束,能较明显的提升浇水效率[3]

1.4管理

可以采用如下两种管理方法,一是封闭树体,即封住树干,封闭伤口能减少水分流失量,提升树体的成活率。不论苗木是被截干,或是被修剪处理,均要及时对被处理位置行涂漆或封蜡处理,或采用泥土覆盖这一简单的方法。也可以在栽种后采用塑料膜缠绕树干,阻止水分蒸腾状况,提高存活率。结合保定太行山区的气候特征,每年5月末,通常会迎来一场温度偏高的旱期。此时新栽树苗刚吐露芽叶,该种气候条件很容易诱导苗芽枯死过程。这就提示要及时补充水分,抑制蒸腾作用,推荐采用向树干上喷洒抗蒸腾剂的丰富。

  1. 太行山区几种常用的抗旱造林技术类型与要点分析

2.1柏截干造林

适合栽种在灰岩中山区。造林技术要点有[4]:(1)加大苗木保护力度:采用本地木质化程度高、适应能力强的1.5年生苗木,起苗环节应加大苗木根系的保护力度,为规避水分蒸发散失,起苗后应即可把100株苗木绑扎为一捆,根系上要沾有泥浆。(2)截干造林:起苗后即刻截掉全长的50%,一方面能减少苗株运送阶段水分遗失量,另一方面在植树造林以后蒸腾量和全株相比会减少55%左右,有益于维持苗木水分的平衡性。(3)深栽曲埋:和苗圃场地相比较,造林深要增加10cm或者曲埋20cm。造林前把0.1%~1.0%抗旱剂涂擦在叶片上。最好选定在雨季进行植树。(4)压石覆盖保墒:即将石块覆盖于穴面覆盖上,目的主要是减少水分蒸发量粗盖面积应>500㎡。

2.2柏带土大苗造林

该种技术手段适用于灌丛较好、土层较稀薄的石质低山区。技术要点有:(1)植带土的2.5年生大苗。选定在春季进行播种的苗木,当其在苗圃内生长期限满一年以后,便可一再到大田,第三年雨季时便可以运输至山区进行植树造林。移植以后的大苗,木质化程度偏高,抵抗能力偏强。带有土坨进行造林后,因苗木根系完好无损,且根系能和土壤紧凑结合,不仅能提升成活率,且能在当年间长势就极为茂盛。(2)疏林结构:苗株形体较高大,不畏惧灌木的欺压,每亩地适合栽植90~100株,和天然灌丛行带混交栽种构建疏林结构林,一方能改善林分密植而形成的水分、养分供应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也降低山区水土资源的流失量。(3)造林检阶段要做到取、轻放、踏实、盖土,确保根系土不散坨,提升根系和土壤的结合度。(4)建议选定在雨季首场透雨以后进行造林,将过往不考虑气候条件的全天造林调整为早晚造林。

2.3器苗留袋造林

技术要点有[5]:(1)采用特制容器育苗:选用内径为5cm、长12cm不封底式塑料筒状容器,充填土选定为林地土或草皮土进行育苗,机械化程度偏高,能提高出苗的整齐度。(2)留袋造林:在确定苗木浇透水以后,将其运输至山上进行植树造林,造林深度最好和袋面及穴面持平。为确保根系的完好度,将水分向周遭扩散量降至最低,使基质在较长时间内维持相对湿润状态中,造林过程中要留袋。塑膜制造成容器前已做打细孔处理,根系能够穿透,不会形成团根情况。(3)尽量选定在雨水偏多的季节进行造林。在春天培育苗株,历经3个月生长期后,运输至山上造林,规避春耕农忙时节,有效的缩短了育苗造林周期,还能叫明显的提升土壤墒情的利用率。

  1. 结束语

抗旱造林对于太行山乃至我国而言,均是一项重大的社会性责任,需要政府机关予以该项工作足够重视,主动发挥监督、引导作用。结合保定太行山区真实状况,开发出特色化的抗旱造林技术,加大推广力度,在栽种生产实践中加以完善,应对过往太行山区造林时苗株水分遗失量高、补充供应不足的现实问题,最大限度的提升苗木成活率,为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李泽东,李亦然,周晓莹,等.3种华北石质山区造林树种抗旱性评价[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17(05):100-109.

[2]李志珍.渭源县北部干旱山区抗旱造林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9,47(15):201-202.

[3]张绳顺,张夏妍,孙长春.晋陕峡谷沿黄石质山抗旱造林技术探析[J].现代园艺,2018,21(16):59-60.

[4]张云峰.晋城市干石山区造林技术探讨[J].山西林业,2017,22(05):36-37.

[5]任洪卫,贾振峰,齐淑娟.石质山区综合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与推广[J].科技经济导刊,2016,47(09):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