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与其他桩基技术相比,钻孔灌注桩技术具有施工时间短、成孔精度高、噪音低、对周围居民生活影响小的优点,在建筑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结合苏州豪门府邸二期M区工程实例,分析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以期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 ;基坑围护;钻孔灌注桩; 施工技术
1工程概况
拟建苏州豪门府邸二期M区,总建筑面积166073.56 m2,拟建建筑物包括:1#~9#住宅楼、S1#、S2#商业及地下车库等。整个区域地下室均连接成一体,为二层地下车库,地下车库基坑周长约为840.0m,面积约为26400.0m2。
2基坑围护设计
本工程项目的基坑开挖面呈现为矩形,开挖的面积大约为25848㎡,开挖深度一般在9.05-9.25m范围内,局部位置的开挖深度为12.25m。在基坑开挖中,维护结构支撑主要采用两种方式:钢筋混凝土支撑和钢支撑,工程整体安全等级为2级。
2.1基坑围护支护桩
围护桩采用Ø800/Ø850/Ø900灌注桩围护,插入比一般为1:1.8~1:2.2;基坑南侧临近别墅处和挖土平台处采用Ø850灌注桩围护,其余采用Ø800/Ø900灌注桩围护;基坑止水系统:采用2Φ700@1000双轴水泥土搅拌桩作为止水帷幕,水泥掺量15%。
2.2基坑支撑系统
钢筋混凝土支撑,第一道支撑中心标高为-3.40,主支撑截面为800*800,连系梁600*600,圈梁为1200*800;挖土平台处混凝土栈桥梁截面为800*1100,连系栈桥梁600*1100,栈桥圈梁为1200*1100;栈桥梁节点处设置立柱,立柱间距约5~6m;栈桥板厚度250;第二道钢支撑采用双排H700*300型钢作为圈梁,双拼Ø609*16钢管作为主撑,连杆采用H400*400型钢。支撑立柱采用Ø700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420*420格构柱;在挖土平台处采用Ø850钻孔灌注桩,上部采用480*480格构柱,并设置竖向剪刀撑;
2.3坑内深坑加固
采用2Φ700@1000双轴水泥土搅拌桩,水泥掺量15%,深度范围为坑底以下4.0m。基坑内集水坑、电梯井等落深处同样采用2Φ700@1000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
3钻孔灌注桩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
本工程采用正循环成孔工艺,钢筋笼现场分节制作完成,在孔位位置逐节进行焊接连接,然后将钢筋笼吊放入清孔完毕的孔内,混凝土采用水下商品混凝土“自钻自灌”导管水下成桩的施工方法。
3.1放桩位线
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地下室结构外边线坐标,放出地下室外边线,根据外边线放出钻孔围护桩中心线。桩位之间间隔200mm,报请监理方进行复核验收。开工前,用水准仪测出每台桩机的机架标高,以控制成孔深度。
3.2埋设护筒
用挖机挖出围护沟槽后,放出桩位中心,再放置护筒。护筒保持垂直,其垂直度应小于1%,护筒周围用粘土回填夯实(套筒应根据实际地质情况,埋入老土内)。
3.3钻机就位
在钻机到达制定位置之后,应先对钻机的底座进行加固处理,确保钻机在钻进过程中不会出现偏移、倾斜等不良情况;钻机就位时应调整转盘中心位置,使之与桩位中心之间的偏差控制在20mm以内,同时控制转盘四个方向的水平误差,使之在1/300内。
3.4正循环成孔
在正循环成孔施工中,应用GPS-10型工程钻机进行钻进施工,应用原土造浆方式保护孔壁。所采用钻头的直径大小应当与设计桩径大小相同,同时在钻进过程中以慢转速、轻压力进行钻进,避免在钻进过程中出现扩径的现象;当钻进到护筒脚附近处时,应适当降低钻进速度,让护筒脚能够粘附一定的泥皮。整个钻进过程,所采用钻进速度不能超过1m/min,如果遇到淤泥质粘土层,适宜将转速控制在40-70r/min范围内,同时将压力控制在5-25KPa范围内,以此能够有效避免扩径现象发生。此外,在钻进施工中,应尽可能少提动钻具,且在更换钻杆的时候仅仅做轻微提升,避免提动过程造成孔坍塌。
在钻孔成桩施工中,必须采用跳打施工方式,避免相邻桩之间出现串浆现象,且连续钻孔施工应保持间隔2根桩以上,或者在前根桩浇筑36h以后,才能在相邻的位置上进行钻孔施工。在进行钻进施工时,应注意对钻具、钻杆的长度进行精确计算,以便在钻进施工中计算孔深。在加接钻杆时,应当先将钻具做适当提升,将其提离孔底,然后静待2-3min后再拆卸连接钻杆。在钻进施工中,应注意控制上下串动的次数,通常只需在加钻杆前串动几下,既能够有助于孔内泥块打碎,同时又有助于避免钻杆脱扣磨损。钻孔实际钻进深度应进行严格控制,既不能小于设计的孔深,也不能大于设计孔深50cm,成孔垂直度偏差应控制在1/150内。
在钻进成孔过程中,泥浆配制属于重点环节,对成功质量有着较大的影响。通常在泥浆配制过程中,应依照土层的实际情况然后调节泥浆配制比例,以形成对孔壁更好的保护。(1)当成孔土质为粘土层,适宜将出口泥浆比重控制在1.1-1.2范围内;(2)当成孔土质为砂土层、淤泥质土时,适宜对排渣泥浆比重进行控制,将其控制在1.2-1.3范围内;(3)配制泥浆时,应将泥浆的含砂量控制在4%以内,将粘度控制在18-20s;(4)在泥浆循环利用过程中,所排出泥浆应先输入沉淀池,在其中降低泥浆含砂量,然后再通过循环池输入孔内完成循环利用;(5)加强对沉淀池和循环池中沉淀的泥沙清理,同时注意检测泥浆性能,对不合格泥浆应及时排放到废浆池中,然后运输到指定位置处理,确保循环泥浆的质量。
3.5第一次清孔
当钻孔深度达到设计标高之后,应停止继续钻进,并应用换浆法对钻孔做清孔处理。具体方法为:在钻孔达到对应深度位置时,应先将钻头提离孔底约10-20cm左右,然后对之进行清孔。清孔过程中,将转盘回转,并串动钻具,以此有助于提升清孔的实际效果。在进行一次清孔的过程中,清孔的时间主要应根据返浆比情况,以及停止清孔后孔底的沉渣厚度来进行清孔判断。通常清孔时,进浆比重应控制在1.15内,返浆比重应控制在1.30以内,用手触摸返出的泥浆,应当无明显颗粒感,此时可停止一次清孔。
3.6钢筋笼安装
在完成一次清孔后,应将钻具提出孔外,然后对的孔深、孔径、倾斜度等进行检测,并做好记录工作。然后向孔内及时吊放钢筋笼,为确保钢筋笼吊放到设计标高位置,在吊放过程中应注意计算标高尺寸,保证最终吊放偏差控制在±10cm以内。钢筋笼在吊放入孔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碰撞孔壁。在钢筋笼吊放到设计标高后,应对之做固定处理,避免在浇筑混凝土时出现上浮现象。
3.7导管安装及二次清孔
本工程项目应采用∮250mm直径的导管进行水下灌注,且在灌注施工过程中测量好导管的整体长度。同时还应当仔细检查导管的密封性,确保导管在浇筑施工时不会出现渗漏现象,且导管密封连接完好。在完成钢筋笼吊放之后,应尽快将导管放入孔内,并进行二次清孔施工。吊放入孔的导管应保证位置居中,避免与钢筋笼、孔壁出现卡挂、碰撞。在完成导管安装之后,应在导管口位置处设置漏斗、储料斗,同时进行二次泥浆循环清孔,且注意调整和控制泥浆指标,完成二次清孔后,孔底的沉渣厚度应低于5cm,同时返浆泥沙比重应在1.15-1.20范围之内。
在完成二次清孔之后,应由专门人员测量孔底的沉渣厚度,在达到要求之后,需先邀请监理人员和建设单位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签字确认,然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
3.8水下混凝土施工
在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施工的过程中,应采用如下方式进行质量控制:
3.8.1所应用混凝土的配比应做专门的试验,且将其坍落度控制在16-22cm范围内。配制混凝土的初凝时间应在6-8h范围内,配制级配单应随混凝土运输车辆提供。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制质量,对配合比参数信息做仔细核对,如果发现质量问题,应及时提出,且不能将该混凝土应用到工程中。在灌注每根桩时,都必须先对混凝土做坍落度试验,同时保留一组混凝土试块。
3.8.2在将导管放入孔内之前,应对导管的连接情况做仔细检查,确保连接可靠、密封性能良好,同时记录放入导管的长度,使放入孔内导管的底端距离孔底高度控制在50cm左右,确保进行初始灌注施工时,孔内灌注混凝土高度达到1.5m以上。
3.8.3在完成第二次清孔后,应在30min 内进行灌注施工,如果间隔时间超过30分钟,则应当先对孔底泥浆沉渣厚度进行重新测量,在达到规范要求时才能进行关注,否则应对之重新清孔。
3.8.4 向导管内安放隔水塞,同时控制导管距离孔底高度,在将导管内灌满混凝土后,剪断固定隔水塞的铁丝,使初始灌注入孔的混凝土高度达到1.5m以上。在灌注第一斗混凝土后不能提升导管,待完成第二斗混凝土灌注,且经测量导管埋深在1.3m以上时才能轻微性提升导管。在整个灌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关注的连续性,单桩的灌注时间应控制在8h以内。
3.8.5 在连续灌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导管埋入混凝土液面之下的深度在5-7m,最小时不能低于2m。在灌注过程中做到勤提勤拆,单次提管的高度应控制在5m以内,每次提管最佳长度宜控制在2.5m,同时应注意检测混凝土液面与导管相对位置,避免将导管提到液面之上。
3.8.6当混凝土灌注液面与钢筋笼底部位置相接近时,应当适当减慢灌注的速度,同时控制导管在混凝土液面下3m左右,待混凝土灌注液面超过钢筋笼底端1-2m之后,再提升导管,且在提升过程中,应缓慢平稳提升,避免产生勾带、冲击,使得钢筋孔上升。
3.8.7检查钢筋笼固定情况,避免出现跑笼的情况,混凝土灌注高度应适当高出标高,经施工人员现场测量后才能停止。
3.8.8 在完成灌注且混凝土出现初凝之后,将固定钢筋笼的吊筋切断,然后将护筒拔出清洗,同时清理灌注施工中排出的废浆,做到文明施工。
4结语
本文总结了建筑桩基工程中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要点,并对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其自身的优良特性密切相关,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并严格监督管理,从而提高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S]
[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范》JGJ120-2012;[S]
[3]《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S]
[4] 建筑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技术应用[J]武永.居舍.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