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与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20
/ 2

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意义与途径

刘刚

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

摘要: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教学;劳育渗透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把劳动教育提高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要求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一扫近三十年教育忽视劳动教育之风,这是极其重要的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为此,教育部最近发布了相关通知,提出从五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设想,但是,一个如何具体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问题摆在学校、教师和家长面前。这就需要我们心怀“以德树人”的责任感,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本,从社会实际出发,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目前,要集中精力创造落实劳动教育的新路子。

一、高中学生劳育培育的意义

首先,加强劳动育人理念。高中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基地,是为国家输送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应遵循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实际情况,才能完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培育。劳育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通过劳育可以帮助青年学生培养劳动意识、加强劳动理念、树立争取的劳动价值观以及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是帮助学生克服“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有效手段。加强劳动教育,最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就业观等都能起到深远的影响。其次,实现“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统一“德、智、体、美、劳”五育中,以德育为主,劳育在实践的过程中本身就是德育的实践体现。劳育和智育结合有效的完成的脑力与体力的结合创造出最好的劳动成果。劳育和体育的融合,劳动的过程中也是一种好的增强体格强健的运动锻炼方式,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体育劳动理念。劳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的,劳育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创造出来的劳动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和自我成就感。劳动育人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精神的体现,而是新时代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动力,高校培育的学生应是五育相融合,对社会有较好适应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劳育渗透的途径

(一)、关注现实生活,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

高中地理知识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对于学生来说,地理也是一门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科。其实,地理教与学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构建重组,让学生带着地理眼光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很容易提高课堂生成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但是,结合实际来看,在地理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习惯根据教材安排聚焦区域地理或某一个主题,很少会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将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有效开展教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认知素养和实践力培养。要想改变高中地理教学现状,促进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发展,教师要改变封闭、狭隘的教学观念,关注现实生活,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将地理知识与人类生活环境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思维向开放的空间延伸,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实践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讲述寒潮、冷空气、霜冻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讲述天气灾害的危害。然后,利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台播出的城市天气预报录像片,让学生观看视频,以小组的形式简单分析天气图,探讨短时间内的天气变化原因和趋势,绘制天气预报知识小卡片,并从城市居民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这样可以普及天气预报知识,让学生了解有关天气系统的知识和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使学生在认知和能力方面不断完善自己。

(二)、激发学生地理实践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开展地理实践教学中,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学生的需求,要能够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能够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出发,给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提供更多有利的条件,培养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动机,能够让活动贴合学生的生活,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地理《岩石圈与地表形态》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当地的植物园,引导学生参与野外考察的活动,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中去观察地表的形态变化。教师通过这样的野外考察,激发了学生对于地理的兴趣,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地理实践活动的动机。又如,在学习到《气候》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真正地带领学生走进当地的气象局进行参观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开展户外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地理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他的很多知识和理论都是基于测量来获得的。所以让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开展地理观察和测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对学到的地理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些无疑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老师在讲述太阳高度角的时候,可以在校园内带领学生实地测量太阳高度角,基本的步骤如下:首先使用卷尺和标杆等工具测量出标杆影子最短时候北京的时间,然后测量出当地正午时刻的杆长,之后使用相关公式得出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四)、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劳动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劳动教育是有魅力的教育,它能丰富学校的办学思想,为学生打开认识世界的大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及育人价值。劳动成果是劳动者用汗水换来的财富,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珍惜劳动成果,就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具体表现。学校素质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以及劳动成果。在高中地理课本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例如,在高中区域地理第三章第一小节小标题“能源的综合利用”下描述到“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本区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围绕能源开发,主要构建了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在该部分教学内容中,能源的综合利用方式,即珍惜劳动成果的体现。

结束语

总之,学校对学生的劳育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身体吃苦,而是通过劳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反思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只有做到身心愉悦的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积极提高劳动认知,成为劳动技能和专业技能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才是从根本上达到了劳育培育的核心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庆凤.高中地理有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9.

[2]熊瑾燕.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8(12):50-51.

[3]赵凯.高中生地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1):156.

[4]李黎.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C]..《教师教育能力建设研究》科研成果汇编(第九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18:509-514.

[5]江瑞天.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