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外国语高中
摘要: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经典作品欣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能满足人在精神和情感方面的需求,所以作品赏析也属于高中美术教学中的价值追求。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在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把握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在追寻美的历程中走得更远。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具体如下。
关键词:美术欣赏;价值追求;深度;赏析
前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包含了很多国内外经典美术作品。学生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深度赏析,在不断实践和欣赏中积累,除了能提高美术欣赏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也能培养其想象力、审美能力,这就是价值追求。
一、通过感知来对作品的艺术美进行叙述
每个学生的审美标准不同,所以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也有差异。但其中的心理历程却是相似的,都需要经过美的“熏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方面来进行感知,叙述自己所感受的元素,比如作品的题材、主题、色彩、结构、画面等等。举个例子,在学习湘版美术三单元十四课“走进博物馆”时,教师讲到荷兰的梵高美术馆时,可以展示出该美术馆中的镇馆之宝——《向日葵》。询问学生:“这幅画有什么色彩特点?”学生回答:“画面以黄色作为基调,点缀了青色和绿色,笔触非常强劲、力度很雄厚。”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画面带来的感觉进行欣赏,促使学生讨论自己的感受,分析梵高的绘画艺术风格。并且结合梵高的生平经历和生活背景,让学生了解《向日葵》背后的情感以及产生原因。这样一来,学生才能体会到美术作品背后的价值[1]。
二、对作品进行深度解“读”
在高中美术赏析中,教师也要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深度解读。作品通过视觉感受让人产生情感体验,主要是因为作品自身具有一定的内涵。通过视觉观察,能对美术作品的外形有一定的了解,要对作品有深度的解读,就需要用“内在眼睛”去欣赏,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内涵、氛围,读懂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比如在学习湘版美术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现《清明上河图》和《洛神赋》、《捣练图》等美术作品。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促使他们体会这些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我国古代世俗生活的,提醒他们注意人物的细致刻画和韵律、笔墨章法。同时根据以上作品,结合这一课的内容,让学生想象唐代、宋代、清代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娱乐、体育、集市),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表述。这样一来,便能帮助他们理解作品的内涵[2]。
三、设置作品深度赏析的情境
为了展现出经典作品深度赏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价值追求,教师还可以设置欣赏的情境。不但提高学生的美术技巧,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为此,教师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对氛围进行创设,促使学生在积极而活跃的情境中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受到良好的熏陶,形成审美情怀。比如在学习湘教版美术一单元第三课“我们怎样运用自己的眼睛”时,教师可采取问题导入法来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在上课时,教师询问学生:“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见过各种笑容,根据你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你们认为最神秘的笑容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教师再引入经典画作《蒙娜丽莎》,在学生进行欣赏和讨论之后,引导他们看教材P7页的图表,提问:“我们的发现和教材图表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最后进行总结:美术作品包含的信息是多元化的,仅仅观察外表和浅层次的思考,不一定能得到真的信息。
四、开展实效性美术欣赏教学
欣赏属于比观察更高一级的活动,其需要人的主观原因和客观事物进行结合,并非头脑中颜色的随意堆砌,也不是线条的杂乱构建。教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要将这种缺乏具体意向的抽象物体展现出来,就需要在把握美术欣赏的宗旨下,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举个例子,在学习湘教版美术三单元第8课“不同的歌声”时,该课要求学生对一些我国各民族的美术作品进行比较,并了解俄国巡回展览画派、墨西哥壁画运动的一些美术作品。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墨西哥壁画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会对这些夸张的色彩和怪异的线条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不知从何欣赏,具体见图1所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让学生了解后印象主义、墨西哥壁画运动的产生背景、表现手法、特点。这样学生才会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呈现效果、价值趋向。在学生有了初步了解之后,再促使他们对画作色彩和线条进行大胆的分析,了解绘画者这样搭配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欣赏能力和艺术修养[3]。
图1
五、总结与体会
综上所述,经典作品深度赏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价值,包括了审美体验、欣赏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的对策,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把握美术作品的形象、形式,体会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的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参考文献:
[1]韩双红.初探高中美术教学中学习兴趣激发的策略[J].才智,2020(01):22.
[2]金华.经典作品深度赏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价值追求[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90-91.
[3]岳仁彦.高中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J].美术教育研究,2017(1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