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 262200
摘要 目的:皮肤瘙痒是尿毒症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试图通过观察在维持性腹膜透析具有皮肤瘙痒症状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变化及其它可能影响因素,分析其相关性,以期对其具有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腹膜透析中心2012.1-2014.9月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共88例,其中具有皮肤瘙痒症状的患者60例,测定血液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并对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皮肤瘙痒者占62.8%,皮肤瘙痒患者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患者达61.6%,皮肤瘙痒组与无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皮肤瘙痒程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67,P<0.01),与透析年限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544,P<0.0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皮肤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无瘙痒组有统计学差异,皮肤瘙痒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透析年限具有相关性。
关键词:腹膜透析 皮肤瘙痒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完善,维持性腹膜透析的患者技术 生存时间不断延长,然而与透析相关的并发症随之出现。据统计顽固性皮肤瘙痒症在腹膜透析患者中占有25%-70%[1]。皮肤瘙痒不仅带来皮肤破损及感染,而且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使其容易出现焦虑、烦躁、恐惧,悲观,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甚至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内外的透析中心临床研究皮肤瘙痒的发生率60%-70%[2-3]。本文通过研究皮肤瘙痒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数目变化及其它可能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期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
资料和方法
临床资料 选取山东省诸城市人民医院腹膜透析中心2012年1月-2014年9月期间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88例,其中具有皮肤瘙痒症状的60例患者,既往无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如血吸虫病,蛔虫病,钩虫病等,皮肤病: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疹,银屑病等,血液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某些恶性肿瘤:肺癌等,某些传染病等,并且年龄大于18岁,腹透液均采用百特公司生产的DianealPD透析液,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且透析状态稳定。。皮肤瘙痒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为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痒,额部、项背部,和前臂 手掌是典型的发生部位,排除其它疾病活动所致的瘙痒,且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诊断为尿毒症性瘙痒:1)2周内至少3天出现瘙痒,且1天瘙痒数次,每次持续数分钟。2)以一种特定模式出现瘙痒,持续6个月以上,瘙痒作为一种主观感觉,其强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既往均无皮肤疾病病史并排除引起皮肤瘙痒的其他皮肤病变。
皮肤瘙痒严重程度的评价方法 依据视模拟评分法(VAS),要求患者根据自己的感觉,在10cm刻度的标尺上标出自己的瘙痒程度,0分为无瘙痒,10分为难以忍受的瘙痒。轻度皮肤瘙痒(部分缓解):白天、夜间轻微瘙痒,不影响睡眠,无明显抓痕,评分0-5分;中度皮肤瘙痒:瘙痒明显,有皮肤抓痕,但对睡眠及情绪影响较差,评分6-8分;重度皮肤瘙痒(无缓解):白天、夜间均瘙痒,夜间明显,影响睡眠,皮肤有抓痕,评分>8分。
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透析年限,白蛋白,尿素氮,肌酐,白细胞,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甲状旁腺激素,血钙、血磷、钙磷乘积,血红蛋白、尿酸,尿量、KT-V,CCL,RRF、nPCR,腹膜透析液出超量。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是指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50×10^9/L。
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率(n,%)表示;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各指标的差异,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瘙痒程度与各指标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为统计学差异显著。
结果:
88例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中有60例具有皮肤瘙痒的症状,发生率为68.2%。60例皮肤瘙痒患者中,年龄18- 30 岁的12例(20.0%),31-50岁的29例(48.3%),51岁及以上的19例(31.7%),慢性肾小球肾炎40例,原发病IgA肾病1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3例,高血压肾病2例,糖尿病肾病2例,高尿酸血症性肾病1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1例,多囊肾1例,其中持续性腹膜透析(CAPD)4例,(DAPD)56例,应用1.5%腹透液30例(1.5%*6L),2.5%腹透液9例(2.5%*6L),1.5%+2.5%腹透液11例(1.5%+2.5%*6L),透析年限:3个月以上至1年(包含1年)11例,1-2年(包含2年)20例 ,2-4年(包含4年)23例,4年以上的 6例。
年龄范围(岁) | 例数(例) | 比例(%) |
18-30 | 12 | 20.0 |
31-50 | 29 | 48.3 |
>50 | 19 | 31.7 |
年龄 | 18-30岁 | 30-50岁 | 50岁以上 | |||
例数 | 7 | 30 | 24 | |||
比例 | 11.40% | 49.10% | 39.50% | |||
原发病 | IgA | 糖尿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 | 多囊肾 | 系统性红斑狼疮 | |
例数 | 11 | 6 | 40 | 1 | 3 | |
比例 | 18% | 9% | 65% | 1.60% | 4.90% |
对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轻度瘙痒患者21例(占35.0%),中度瘙痒患者32例(占53.3%),重度瘙痒患者7例(占11.7%)。合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有36例,占所有皮肤瘙痒患者的60.0%,其中男性 15 例(占25.0%),女性,21例(占35.0%),中位年龄42.5岁。
将60例皮肤瘙痒患者与28例无皮肤瘙痒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之间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尿素氮、iPTH及血钙水平有统计学差异,而蛋白分解率、尿素清除指数、体重指数、血磷、钙磷乘积无差异(如图)。
表.瘙痒组与无瘙痒组各指标比较
指标 | 瘙痒组 | 无瘙痒组 | P值 |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个/mm3) | 613.0±402.4 | 163.2±89.0 | 0.001 |
尿素氮(mg/dl) | 68.1±19.5 | 59.5±10.8 | 0.009 |
蛋白分解率 | 1.0±0.2 | 1.0±0.3 | 0.739 |
尿素清除指数 | 1.8±0.8 | 1.9±0.8 | 0.655 |
体重指数 | 22.4±4.1 | 23.1±4.3 | 0.439 |
iPTH(ng/L) | 716.8±607.8 | 329.4±127.7 | 0.001 |
血钙(mmol/L) | 2.3±0.3 | 2.0±0.4 | 0.001 |
血磷(mmol/L) | 1.8±0.5 | 2.0±0.7 | 0.177 |
钙磷乘积 | 4.3±1.2 | 4.0±1.1 | 0.278 |
根据皮肤瘙痒的不同程度分组,发现皮肤瘙痒程度与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567,P<0.01),与透析年限成正相关(相关系数0.544,P<0.01),而与血尿素氮、与蛋白分解率、尿素清除指数、体重指数、甲状旁腺激素、血白蛋白、血钙、血磷、钙磷乘积无相关性。
讨论:
随着PD技术的不断成熟,尽管PD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其透析相关的并发症诸如皮肤瘙痒仍然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严重困扰着患者和临床医生。
甲状旁腺激素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普遍存在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状.过高的甲状旁腺激素在体内蓄积可能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其分泌量的增加能够刺激皮肤肥大细胞释放更多的组织胺,同时引起转移性钙化,导致钙离子沉积于皮肤,破坏了正常皮肤钙离子浓度滴度,影响感觉神经末梢,刺激致痒物质的释放,长期蓄积,持续释放,致顽固性皮肤瘙痒
[4-5]。国内研究认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肥大细胞相关,瘙痒组血清PTH水平高于无瘙痒组,提示PTH对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皮肤瘙痒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6]。
本研究为单中心,且研究样本相对较小量小,非(RCT),仍然需要更多的更大规模的RCT研究证实。针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机制提示我们抑制嗜酸性粒细胞产生[7]来消除患者皮损和瘙痒症状。比如我科腹膜透析伴有皮肤瘙痒患者一般应用中小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常在3日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皮损和瘙痒也在1-2周缓解,病情稳定,症状减轻后糖皮质激素逐渐减量维持,严重者可使用细胞毒药物等。
小结: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主要相关因素之一。本研究证明PD患者皮肤瘙痒的相关因素,发现皮肤瘙痒组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血尿素氮、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无瘙痒组有统计学差异,皮肤瘙痒程度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透析年限具有相关性。
参考文献
1.段晓峰,王开颜.尿毒症患者瘙痒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 ]
2.朱萍,汪关 ,俞育飞,等.尿毒症瘙痒临床研究初探.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39-42.
3.张云萍,薛小玲.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的研究进展. 护士进修杂志, 10026975(2011):05-0399-03.
4.Matsuo Y,Inokuma S.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 (idio-pathicHES)[J].Arerugi,2011,60(1):1-8.
5.朱萍,汪关 ,俞育飞,等.尿毒症瘙痒临床研究初探.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1997,6:39-42.
6.Weller PF,Bubley GJ.The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J] .Blood,1994,83(10):2759-2779.
7.ParCY,Kim SW.Idiopathic hypereosiophilic syndrome involving thorac-Ic spine[J].Korena Neurosurg Soc,2010,47(5):389-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