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新塘街道沙塘中心小学 362200
摘要:从西方文学的诞生开始,依次探讨各个时期的西方儿文学,包括十八世纪以前的西方儿童文学、十八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十九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二十世纪的西方儿童文学,以及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品。例如詹•巴里的《彼得潘和文黛》、休•洛夫廷的《杜立德医生》、A•A•米尔恩的《小熊温尼•普》、沃•迪斯尼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意大利的罗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假话国王历险记》、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勒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瑞典女作家阿斯特丽•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及其续篇、《小男孩和住在屋顶上的尔松》三部曲、《米奥,我的米奥》、芬兰女作家托夫•杨松的《欧米一家》等等。
关键词:西方童话,历史,发展,儿童文学,作品
一、诞生——儿童文学
最初的时候,儿童文学并没有独立成为一类文学。儿童文学的出现深受民间文学、成人文学的影响。比如《伊索寓言》、《列那狐的故事》、《亚瑟王之死》等民间文学就对儿童文学的出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再如《格列佛游记》、《鲁滨逊飘流记》、《堂吉诃德》、《天路历程》等成人文学作品对儿童文学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二、儿童文学——十八世纪以前
这个时期内的儿童使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的,因为他们被看成是缩小版本的成人。成人在人类社会经历的各个阶段都是本位。因此儿童很难得到重视,最多也只是成人的预备。理所当然地,在这种旧儿童观之下,是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的。据可考证资料资料看,这一时期少年儿童阅读的材料只有少数儿童教育读本和民间口头文学。具体的阅读材料陈列如下:
(一)古代文学时期
《荷马史诗》、《神谱》、《伊索寓言》、《变形记》
中世纪文学时期
1960年,法国历史学家菲力浦阿利斯出版了震动西方史学界的著作《“儿童”的诞生 》 ;古代印度寓言童话集《五卷书》 ;伊斯兰文学经典《一千零一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十二世纪到十三世纪法国出版的《列那狐故事》,它被誉为“伟大的禽兽史诗”。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西班牙佚名作家的《小癞子》;西班牙米盖尔•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
法国瓦•拉伯雷的《巨人传》等等。
(四)17世纪的儿童文学
1678年出版英国清教徒作家约翰•班扬(1678——1688)所著的《天路历程》
三、西方童话概览——十八世纪
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的波蒙夫人的《美人与野兽》、《谢里王子》。
十八世纪后期,德国的民间文学《敏豪生奇游记》(中国人译为《吹牛大王历险记》)。
四、西方童话概览——十九世纪
十九世纪被很多领域内的研究人员视为儿童文学的黄金时代,原因主要是:这段时期内童话的发展十分迅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十九世纪初期产生的一些童话为童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格林童话、霍夫曼童话和豪夫童话。在这以后童话的发展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
(一)民族派童话:
民族童话是指那些取材于民间文学,并能比较多地体现本民族独特的地域特点、社会风情、文化民俗以及人们的精神气质的童话。如格林童话、霍夫曼童话等。
(二)抒情派童话:
抒情派童话的倡导者们认为童话创作应当注重童话的诗性,即在尊重童话的逻辑性、幻想成分同一性等基本创作规律的同时,更注重童话的诗意美、哲理性,或二者在相辅相承中的有机融合。他们认为童话写作的思想要深刻、意蕴要含蓄、画面和意象要深沉、幽远,或轻柔、鲜亮,使之富有抒情的韵味和浪漫主义气息,并寄寓作家的深情与人生体验,富于美感和艺术魅力,耐人回味。代表作家:安徒生、王尔德、格雷厄姆、扬松、小川未明。朝着侧重于现实方面发展的有:安徒生和王尔德的童话。
(三)热闹派童话:
“热闹派”童话的支持者主张童话创作要不受逻辑性与时空关系的限制,叙述层次也不必与现实生活经验相符,他们有意强调的是结构的喜剧性,情节展开的迅速性,故事的怪诞滑稽、曲折欢乐,以及现代意识、科幻因素、儿童情趣等既奇幻又寓庄于谐的童话意境的浑然化合。其人物、环境多通过极度夸张而变形,那些超自然的童话形象或带有职业性的特点,或幻化于现代科技,都奇妙非凡而颇有新意。目的是让小读者在热闹戏谑、有趣有味的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代表作家:卡洛尔、科洛迪、林格伦、罗大里、鲍姆
朝着侧重于幻想方面发展的有: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 朝着偏向于趣味方面发展的有: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
(四)普希金的童话诗则是童话诗的典范。
五、西方童话与中国童话的差别
在批评实践中,人们之所以将民间故事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简称。童话是一 种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最贴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具有开启思想、扩宽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幻想能力,培养美感和陶治性情的作用,由此可知童话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了中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中西方童活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相对而言,西方童话重视儿童天性的发挥大空显得丰富多彩,而中国童话则强调对儿童的教化作用,内容显得贪乏单调。打个比方,可以对比郑澜洁的书和《哈利波特》(很多人认为这不是儿童文学,罗林本人已经表明她的初衷就是写给孩子们的书,就是童话)。可以知道
《哈利波特》的读者下至几岁小孩,上至几十岁老人,都对其爱不释手;而中国的童话呢,我也只是在三年级时读完了郑澜洁先生全套的童话;在询问一些年龄更大的,十几岁,二十几岁...基本没有人再读。此外,中国本土儿童文学内容低龄化,这也是导致阅读人群少的原因,简而言之,就是“太幼稚”。并且中国儿童文学教育性太强,总是本着教育儿童的目的,而且普遍反映“中国儿童文学作品里‘没坏人’”——其实就是人物性格脱离现实生活。
与童话故事等同起来,将民间放事或民间意话与文学童话等同起来,主要原因在于人们忽略了民间故事(民间童话)与文学童话(艺术童话)之间的区别,忽略了民间童话和文学童话的起源、演进及其转变,从而混淆了它们各自的历史和文学范畴。此外,在同源异流的西方幻想文学类型中,人们应当把童话小说、奇幻小说及科幻小说等类型区别开来。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童话小说与传统童话之间有着密切的血脉关系,其特征是历久弥新的童话本体精神与日臻精湛的现代小说艺术(从短篇故事发展到中长篇小说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参考文献:《外国童话史》,韦苇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
《童话的魅力》:童话的心理意义与价值[美]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