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本溪市博物馆 辽宁 本溪 117000
摘要:目前,相当一批行业博物馆展览陈列方面手法相对陈旧单一,公众宣传教育方式固化僵化,与其设立的初衷定位和公众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引发了部分行业博物馆是否值得存续的质疑。在数字化与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下,有针对性地深入研究和利用好数字影像技术,有利于优化行业博物馆各关键工作链条,在藏品管理基础建设和展览宣教功能拓展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关键词:行业博物馆;数字影像;应用分析
引言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一些部委、行业、企业开始重视对自身的历史溯源和文化构建,并希望借此扩大社会影响,直接投资建设了一批行业博物馆,同时大量具有相同定位的民间行业博物馆也应时而生,在推动行业文化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博物馆及其展陈数字技术使用概况
某博物馆于2016年9月对外开放,馆内藏品总数近20万件,形成了上至新石器时代下迄民国时期较为完整的藏品序列,类型涵盖广。常设“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古代篇、近世篇和民俗篇”“影舞万象·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和“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三个展。
本文选择某博物馆的3个常设展的7个展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博物馆展陈数字技术”概念可操作化为借助一定的设备将数字信息呈现给观众的技术,共识别出展陈数字技术61处。
2行业博物馆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必要性
行业博物馆因其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决定了其展陈、教育表现手段和技术要求的多样性。数字影像的嵌入丰富了行业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信息表达,使行业博物馆在承担好保护文物和宣传行业历史责任的同时,能够实现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活起来需要将新技术、新理念应用于行业博物馆的研究管理展示与传播中。数字影像技术能够让严肃高冷的行业博物馆走向大众化,将专业的行业文化知识转化为普通观众都能理解的信息,扩大共享信息人群范围。行业博物馆普遍实体空间受限,数字影像技术可以扩充展厅容量、深化陈列主题。同时,文物采用数字影像技术,可以让观众不受时空限制,通过数字设备放大观察甚至虚拟触摸文物,在填补藏品实物表现不足以及丰富观展体验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数字影像技术在行业博物馆中的应用
3.1应用技术
盛希贵在《影像传播论》中将“影像传播”定义为:“影像传播是指通过光学装置、电子装置、数字装置和感光材料、记录装置等感受光线,将由对光的反射造成的被摄物的外形和光的投影通过化学反应、电子脉冲或电磁场中的变化获得图像,并记录下来、存储在媒介中,必要时,再进行复制或使其重复呈现出来的‘物的影像’。”。数字影像技术在行业博物馆中具体应包括静态图片、动态影像和虚拟影像等。
静态图片,是指实物藏品数字化拍摄技术有效克服传统胶片媒介拍摄存储的缺陷,将文物通过数码照相机或二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字成像,并对图像使用后期软件进行高清晰处理的方式。因其传输速度快、后期编辑灵活、存储介质成本低以及保存长久等优势,在行业博物馆数据采集和保护中运用最为广泛,整理无破损的文物藏品的数据信息时,可直接使用批量图片处理软件简单快速地转换照片格式,调整图像亮度和尺寸,批量修改文件名等。此外,在对残损、污渍、褪色等修复处理、信息补全方面,利用图像修复处理软件系统虚拟复原文物初始外观,视觉效果真实、美观,实现了残损文物的“重生”。这也是各行业博物馆最主要的辅助展览陈列方式。
动态影像,是指摄像机产生的图像信号,用数字信息再现实物。主题影片作为行业博物馆中辅助的展示传播手段,与视听效果相结合以弥补传统展陈中图文结合的想象性不足的缺憾,与现场实物对照结合展示,导读藏品的历史价值、关键特点和文化内涵。
虚拟影像,即通过三维激光扫描藏品时能获得精准的点数据集合,并通过计算机处理重建获得文物藏品的三维模型,所得图像仿真性强,细节刻画较准确,精确展示文物的不同角度。相对于普通观众来说比较陌生、专业和枯燥的行业博物馆利用三维图像技术可为模拟复原文物藏品所对应历史节点的时空环境、生产过程和用途等,对公众全面了解该行业历史提供形象直观的参考,对行业系统内部人员的研究提供内容信息。或使用3D打印机就能够打印出1∶1的实物模型进行模拟修复,减少修复时对文物可能造成的二次破坏的风险。
3.2展示设备与展示空间的界限
展示空间内的数字交互通常是通过显示装置与观者的互动实现的。突破显示装置与空间的界限,将展示媒介与内容充分融合,从而提供给观者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式博物馆空间设计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单向的动态参观流线加静态主题单元是展陈空间设计的常见方法。在展示空间中,策展人按照展品的主题,历史年代等元素组织安排展品和展示设备的分布,再通过实体形态的构成,规划出合理路径变化,引导观众参与体验。而目前流行的
数字影像展示方式中,展示空间中的路径是固定的,展示内容是动态的,通常通过电子屏幕或者小型互动装置实现。观众往往停留于观展流线中的某一个点,与交互设备进行互动。事实上,展示空间应该是思维的,即在三维的空间中融入时间的维度,而这一维度是依靠展览流线的推进而展开的。广义叙事学的理论认为叙事本身不仅仅是对故事进行描述,而是更多得关注信息接受者得情境理解和对外部世界的根本认知。
叙事关系是展示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据和方法,其目的是将信息解构,通过多维度的媒介包括二维,三维和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在该叙事关系中,“底本”是信息本身的状态,而“述本”是设计师重构的信息状态。广义叙事学的理论不再讨论叙事者如何精妙得组织设计信息,转而关注叙事者如何扩大“述本”的范围,从而使得信息更接近“底本”。在这个理念下,展示空间,观展流线,展示设备均为叙事关系的“述本”,并且整个展示空间即设计师,观展者,组织者共同协作创造的体验。最终的展览应是一种混沌的,纠缠的叙事状态,观者应当得到多感官的,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设计师也是参观者,参观者也是设计师,人人都是叙事者本身。在动态的观展流线中布置静态数字交互设备的方式虽然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为观者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但是对于交互装置过分生硬的应用不可避免得造成了设备与展览环境的界限。
结语
博物馆肩负着独特的文化使命,因此应用数字影像技术丰富博物馆展示空间的同时,应更注重展品精神内涵的表达与传播。在组织展览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媒介与载体可利用数字交互艺术创新展示空间。在广义叙事框架的指导下,展示设计不再采用传统主客分离的叙事结构,转而将叙事主体与观者合二为一,形成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参考文献
[1]陆建松.行业文化与行业博物馆[J].博物馆研究,2001,(4).
[2]人民日报评论员.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六: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
[3]盛希贵.影像传播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