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心衰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3

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心衰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效果分析

程前 隋晶姝

威海市中心医院 264400

【摘要】目的:研究心衰患者实施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的左心功能的评价效果。方法:实验组选择44例我院心衰患者,参照组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4名,纳入时间为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比患者及志愿者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及超声二维应变指标。结果: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较高,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低于参照组,具备明显差异性(P<0.05)。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较高,实验组左心室整体扭转度、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可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心衰患者采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能够有效反映出患者左心功能情况,是临床病情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重要检查技术,应予以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衰;左心功能;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

心衰即心力衰竭,是指患者心脏的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故患者发生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其心脏循环产生障碍,心衰并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心脏病患者终末期症状[1]。本研究对心衰患者左心功能评价及检查方法予以研究,给予患者及健康志愿者予以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比其检查结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心衰治患者44例作为实验组,男性心衰患者27例,女性患者17例。最小年龄29周岁,最大年龄73周岁,中位年龄(52.68±13.55)周岁。心衰病程时间最短2个月,最长7年,中位病程时间(3.64±1.03)年。有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8例。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44名为参照组,男性志愿者25名,女性志愿者19名。最小年龄27周岁,最大年龄72周岁,中位年龄(52.65±13.57)周岁。患者及志愿者年龄、性别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不具备明显差异(P>0.05),本研究分组方式经由可比性校准合格。

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心衰;(2)志愿者未见冠心病及心肌病等症状;(3)患者与志愿者均了解本研究内容,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认知能力异常;(2)呼吸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2]

1.2方法

全部患者及志愿者均行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器实施检查,探头为M5S,频率1.8至3.3MHz[3]。取患者左侧卧位,引导患者放松身心,保持规律呼吸,为患者连接心电监护设备,实施常规超声检查对患者心尖长轴四腔、三腔、二腔切面及二尖瓣、乳头肌、心尖水平短轴切面进行检查,并采集其二维灰阶心动图[4]。将图像传送至超声工作站,应用二维应变分析系统针对患者四腔切面进行计算及分析,并制作心内膜曲线,设置兴趣区,根据患者心肌厚度调整其宽度。划分如下区域:左心室侧壁基底、中间、心尖及后间隔心尖、中间、基底等位置[5]。根据患者的心尖三腔面与二腔切面自动分析其左心室整体纵向收缩应变及其曲线情况,酌患者左心室度短轴心尖与乳头及水平切面情况得出其左心室整体轴线收缩应变及其曲线情况。

1.3观察指标

测量及计算患者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包括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等;分析及统计患者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整体扭转度、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等超声二维应变指标[6]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心衰患者与志愿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等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及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整体扭转度、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等超声二维应变指标数据行t检验,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比以P<0.05为校准基线,对本研究的统计学意义加以判定。

2结果

2.1心衰患者与志愿者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数据(见表1),实验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1:心衰患者与志愿者超声心动图相关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n)

左心房内径(mm)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mm)

左心室收缩末内径(mm)

左心室射血分数(%)

左心室短轴缩短率(%)

实验组

44

52.43±7.26

76.24±11.18

63.08±8.28

43.91±5.14

19.18±3.28

参照组

44

39.25±5.41

56.85±8.14

47.83±6.19

66.18±6.63

29.85±5.17

t

9.6560

9.3003

9.7849

17.6089

11.5597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2.2心衰患者与志愿者超声二维应变指标比较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超声二维应变指标数据(见表1),实验组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整体扭转度、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较低,两者差异明显(P<0.05)。

2:心衰患者与志愿者超声二维应变指标比较

组别

例数(n)

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

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

左心室整体扭转度(度)

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s)

舒张早期应变率(/s)

舒张晚期应变率(/s)

实验组

44

-9.98±4.28

-9.03±2.63

4.97±2.28

-0.81±0.25

1.02±0.28

0.87±0.15

参照组

44

-20.03±5.12

-16.24±4.52

11.04±3.17

-1.38±0.45

2.04±0.52

1.62±0.46

t

9.9896

9.1454

10.3114

7.3447

11.4561

10.2822

P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3讨论

心衰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下降,患者受到左心室收缩能力不足的影响,其动脉血缺乏、静脉血管淤积,故造成患者循环系统发生障碍,传统超声心动图检查方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其收缩功能无法正常表现,尤其在长轴纵向及短轴环形心肌等方面,无法予以全面展现,故心衰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准确性欠佳[7]。对此,本研究针对心衰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实施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予以检查,其结果显示,实验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较低,实验组左心室长轴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左心室轴向整体收缩期最大峰值应变、心脏整体收缩期应变率均高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左心室整体扭转度、舒张早期应变率、舒张晚期应变率较低。上述结果表明,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展现方面具有显著效果,通过斑点追踪的方式,对其半点回声情况实施高帧频二维图像分析,并通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对其心肌运动情况及变化方式予以全面分析,从而反应患者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通过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方式对检查的角度无明显的依赖性,可通过重复性检查提升其诊断准确性,故对患者左心室心肌局部与整体情况予以表现,在心衰患者左心室检查中可对其心肌收缩性能及左心室扭转情况进行展现。与健康志愿者相比,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不全后,患者肺部及体内循环与血液灌注呈现低于常规水平的特征,受到二尖瓣返流的影响,其左心房室容量高负荷,导致其左心室功能水平下降,故对其左心房功能予以检查,能够对患者心衰病情及治疗效果加以评价[8]。加之二维应变技术具有极高的无创性,且能够定量评价患者的左心室扭转情况,因此可对患者的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检查,其检查方式价格较为低廉,在基层医院之中推广经济性较高。

综上所述,本研究对心衰患者及健康志愿予以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检查,其结果表明,通过检查能够全面评估患者左心室功能,其准确性水平加高,且具有简便、经济、快捷、无创的应用特点,能够对患者心功能情况予以全面展现,因此,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心衰患者左心室功能评估方面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董珊珊,芦桂林,张盼盼,等.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心衰患者左心功能的评价作用[J].山东医药,2017,57(1):49-51.

[2]谭羽莹,王小丛,徐晶,等.三维斑点追踪成像结合二维超声评价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心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09):44-47.

[3]陈怡,何安霞.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定量评价潜阳育阴颗粒改善高血压左室功能早期损害的临床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8,16(19):7-12.

[4]谢冰,冯辉,燕军,等.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不同起搏模式下左心室收缩功能[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7.

[5]董巧巧,陈卓彬,冯鸿,等.斑点追踪成像评价压力负荷型心衰小鼠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

[6]许怀刚,许铁.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急性脑心综合征的诊断价值[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7(12):1109.

[7]闫娜,朱向明,刘表虎,等.斑点追踪成像联合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估慢性心衰患者左室收缩功能[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8,37(06):73-75.

[8]张玲,陈晓旭,周欣彤,等.斑点追踪技术对心衰患者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7,23(3):266-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