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思维的延续——跳脱辞格的深层语义现象浅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1
/ 2

情感思维的延续——跳脱辞格的深层语义现象浅谈

张在安

腾冲市第一中学

语言是表达含义的载体,语言的含义有表面义和深层义。表面义即字面义,清晰、明白、晓畅;深层次则是隐藏于字里的,需要读者仔细体揣摩的含义,深层义凝炼、隐晦、模糊,但更深味、深刻,因此作家们总是力求使用某种方法来使语言具有这种效果。虽然使语言凝炼含蓄地方法很多,但跳脱辞格无疑是期中使用最普遍,最受作家们喜欢的一种方法,下面就从情感思维延续的角度谈谈跳脱辞的深层语义现象。

作者写一句话或一篇文章是要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判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他写出来的东西是写给人看的,这样就有了欣赏者与被欣赏者及欣赏者与文章的问题,这就是本文的“情感思维”的主体,思维的角度指的就是从欣赏者和文章的角度来谈。当然,在这里文章本身没有思维,它的含义是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维。如:

我就站住,预备她(祥林嫂)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他那没精打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没料到他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他走近了两步,放低了声音,极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鲁迅《祝福》)

祥林嫂是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塑造的主人翁,他深受封建礼教和夫权制的迫害。内心有着极大的痛楚。此生已无望了,他把希望寄托在死后。希望死后不再受这种非人的待遇,但又担忧到了阴间受分身,因而她的心情是相当沉重的,在这里通过使用 “——”,使祥林嫂几次欲言又止,这种沉痛的心情就跃然纸上了。跳脱手法应用得巧妙就因为它给了欣赏者思考的余地。“我正要问你一件事——”。什么事呢?“就是——”,究竟什么事?读者通过思考,对祥林嫂当时的心情理解得更为深刻。由此可见,由于跳脱修辞法的使用而在有意无意间间断了的话即文中的 “——”,“……”需要欣赏者去补充,需要欣赏者开动思维的机器,把“——”,“……”中的意思找出来。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如果我们不考虑“——”部分的意思,那就只能理解表层含义就是说祥林嫂问的只是有没有灵魂的问题,而隐藏在表层意义之后的深层语义就无法体现了。

通过上面这一例子,我们知道,跳脱就是由于某种特殊的情境,中间断了话路,没有尽情的说下去,而用省略号或破折号来表示的修辞方式。使用跳脱修辞方式后。语路中断了,欣赏者的思路也有了障碍,欣赏者于是就展开思维活动去仔细体味,终于领略到 “——” “……”的意思,欣赏者的情感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影响。于是情感思维的信息从此岸到达了彼岸,即从作品中人物情感的彼岸到达了欣赏者的彼岸,在从此岸到达彼岸的过程中,作品中人物间断了的情感就得到了延续。体现在“——”“……”中的深层语义也得到了展现。

高尔基说过:“作家的作品打动读者的心胸,只有靠作家描写的一切——情景、形象、状貌、性格等都能历历浮现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也能各式各样地想象他们,而以读者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的积蓄去增补”。这段话指出了文章要吸引读者,必须使用一切手段去引起读者的想象,跳脱是引起读者联想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能把文章紧密的联系起来。收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如: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曹禺《雷雨》)

在这里作者深刻的画出一个多灾多难的劳动妇女的形象。鲁侍萍一生经历坎坷,受尽了各种各样灾难的煎熬。几十年母子各在一方,尽管大儿子周萍已经变了。但是一颗母亲的心仍然希望见到自己的儿子,叙一叙几十年来的阔别之情。但是封建礼教的残酷却不容许他母子二人正常相聚。而且鲁侍萍也知道,自己这样一个穷老婆子是不能认阔绰的儿子的,因此当他发现周萍打自己的亲兄弟时,内心一阵撕裂般的疼痛。“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他本来想喊一声“萍儿”的,但是他那违背自己意愿的理智却一下子控制了自己。其中 “——”,“……”里隐藏着他多少难言的苦衷啊。用跳脱的语式,欣赏者马上被鲁侍萍那种矛盾的心理吸引住了,情感思维的通道也得到了勾通,鲁侍萍那种难言的情感思维也得到了延续,并且欣赏者由于被主人翁的感情所感染,产生了审美愉快。

相反,如果文章一览无余,犹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就能见到尾,欣赏者的兴致就提不起来了。因此,文章要吸引人就应该使文章凝炼含蓄。用经济的笔墨来表达极为丰富的内容,增大文章的容量,就像高尔基批评青年作家费什时说的那样:“有些地方您使用文字的能够经济,仿佛您关心的是使别人在读你的书时候尽可能的少思考,这是不应该的,应该稍为留几句话不要说完,让读者有动一动脑筋的权利——这样也就可以了解得更好,学到的也更多”。如果上述例子没有使用“——”“……”,言一说尽,主人翁情感思维就已经表露无余,欣赏者只能接收到表层语义,文章也就失去了耐人寻味的审美作用。

由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跳脱语式的使用是文章表达的需要。他把强烈的感情浓缩在“——”和“……”之中。深刻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可以这么说,跳脱是情感荡激的体现,情感是跳脱的灵魂,就表层语义来说,这种情感是模糊的,但当我们深入到深层语义的范围,用自己的思维去接触作品中人物内心的情感时,我们的情感便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紧紧连接在一起了。

在我们对“——”“……”部分进行补充的思维过程中,由于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活动相当激烈,这一部分的意思就有的较为清楚,只要经过细回味就可以从情理上推到它的意思即所谓的“得其意义与语言之外”;有的又较为模糊,要想补全也是很困难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是由于在感情强的时候,人们的心里并不像概念那样清晰划一,倒像一些边缘不清,复杂多变的模糊集合。因此在使用修辞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准确鲜明、清楚的语言,另一方面,又需要少量的模糊信息,对集体的某些方面作出近似程度的概括,达到“似是”“似不是”的高度。这种深层语义的语言形式,它的信息量很大,并且有一种特殊的审美属性——朦胧美。

这种朦胧美和模糊的信息,体现在人们的情感激动中,这时候欣赏者要接受这种模糊信息是无法用明确的意思来表达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中人物情感思维的完结或无法延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思维通过欣赏者的情感思维还是能够得到体现的,也正是由于这种模糊的信息,才给人在欣赏作品的时候产生朦胧美,才能扣住欣赏者的心弦,产生联想,并且真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社会生活以及人物性格本身的复杂性。如鲁迅先生回故乡描写闫土见到他时是这种描写的。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了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是作者小时的挚友,感情很深,久别之后,两人的境况有了很大的差别,闰土已经是一个像木偶一样的贫困庄稼汉。而“我”(按闰土的意思)已经是一个很阔绰的老爷了。封建的传统道德在两人之间隔了一堵可怕的厚障壁,因此;闰土在见到了“我”后,尽管感情在心底波澜起伏,但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悲惨的景况。结果只喊出了带颤音的“老爷……”。“……”的意思应该是十分丰富的。但欣赏在展开联想的翅膀去捉捕这些信息的时候,又无法捕捉,是潜藏在心底的情感的激动呢,还是由于感到少年时的友谊难以倾诉而产生的窒息的痛苦呢,还是别的什么原因。这一切欣赏者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但又真实的反映出了闰土,此时此刻的心情显得既含蓄又明快。给人“无限心腹事,尽在不言中”之感。

总之,使用跳脱语式后,由于欣赏者的思维作用,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思维得到了延续,文章的信息量加大了,主题得到了升华,使人感到既含蓄又明快,紧凑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文章的情节起伏跌岩,回旋推进,引人入胜。

可见跳脱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使作品人物的情感思维通过欣赏者的思维作用得到了延续,使文章含蓄、委婉,能以少见多,因为“——”和“……”部分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对人的情感的体会会因不同审美感受,审美情趣生活经验而不同,这样就加大了文章的信息量,当然对“——”和“……”,中十分丰富的内容的理解是体现在读者的欣赏基础之上的。蒋孔阳在辨证地论述文学艺术的行与止的时候,把跳脱语式看成是止的最好应用,称之为是文学创作中“零”艺术,这之中一个很重要的依据便是跳脱语式的使用不仅加大了文章的信息量,而且使文学作品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使刻画人物,点燃气氛、抒发感情巧妙的融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丰富的情感,读者可见窥见到人物的沉挚感情。

通过欣赏者的情感思维和作品中人物情感思维连结,使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话得到了开掘,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提高了作者需要表达的效果。反过来,跳脱的使用能把文章和欣赏者紧紧的联系起来,对文章的理解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