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受美学看电影《龙猫》的再消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9-25
/ 1

从接受美学看电影《龙猫》的再消费

杨静

天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天津 300387

摘要:20世纪中叶,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兴起,受众在艺术欣赏中逐渐占据地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而是向着主动分析评鉴的方向转变。在大众化娱乐广泛流行的今天,人们可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优秀的艺术作品。1988年上映的电影《龙猫》,于2019年12月14日再次登上中国影院的大荧幕,同时,这也是首次宫崎骏的影片在大陆上映,此前对其电影的艺术研究已有数千篇大大小小的文章进行论述,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电影《龙猫》上映对受众的再消费。

关键词:接受美学;艺术欣赏;《龙猫》

20世纪中叶,随着接受美学理论的兴起,受众在艺术欣赏中逐渐占据地位。人们对艺术作品的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被动的接受,而是向着主动分析评鉴的方向转变,当艺术品的创作者生产出赋予着相关意义的作品后,受众能够通过艺术欣赏对艺术品实现“二次创作”,自由地解读甚至是重新建构艺术作品的内涵。而当受众获得解构艺术作品“权利”的同时,也需要具备相应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知识阅历等,才能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欣赏体验。

在大众化娱乐广泛流行的今天,人们可消费的产品越来越多,其中不乏有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且,随着PC端与手机端用户的活跃,信息的传播速度与范围日益扩大,人们不只是通过书籍、展览、交流会等来欣赏艺术作品,还能够在互联网以多种形式认识和研究艺术及相关作品。因此,受众的泛化使其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层次也大为不同。1988年上映的电影《龙猫》,于2019年12月14日再次登上中国影院的大荧幕,同时,这也是首次宫崎骏的影片在大陆上映,此前对其电影的艺术研究已有数千篇大大小小的文章进行论述,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讨论电影《龙猫》上映对受众的再消费。

一、视觉期待的体验消费

时隔30年,《龙猫》这部电影能够再次登上荧幕并获得超高的票房号召,与当年电影所塑造的经典形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龙猫”二字无疑成了最具宣传力的代言体。

电影首先在视觉上便给观众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宫崎骏一生致力于动画电影的创作,每一部电影都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形象,1988年《龙猫》在日本上映,影片虽未获得较高的票房反响,但是那个柔柔软软,全身灰毛毛,大肚子“龙猫”的形象却深深烙在观众心中,各种同款手办、海报、玩具等与龙猫有关的衍生品随之畅销。

其次,电影延续一贯“宫式动画”的清新风格,在情节上对动画形象的塑造更加立体动人。影片中,龙猫通过帮助姐姐小月找寻失踪的妹妹小梅,并带她们来到母亲生病的医院,让她们能够给母亲送上亲手摘得玉米,展现出龙猫“善良”、“温暖”“亲切”的性格。同时,也以小月、小梅为主要人物传递了影片与“母爱”有关的主题,宫崎骏老爷爷就是有这样一种编织童话的能力,对于这对姐妹的人物塑造,电影先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传说:唯有内心纯洁的孩子才可以看到龙猫。所以之后龙猫的出现,不仅顺理成章,还折射出这对姐妹身上纯真美好的品质,她们缺失的“母爱”在遇见龙猫后有所寄托。电影从开始到高潮结束,层次分明,这样具有带动感的情节将观众拉入其中,触发观众内心的情感色彩,是一种视觉上的感性体验。

二、心理期待的感性消费

电影《龙猫》的再次亮相,唤起了大众对于宫式少女动画群潮式的“追忆”,受众所消费的已经不单单是电影本身,还是他们对于宫式电影的回忆。然而,老片重放的“吸睛”效果毕竟是有限的,没有创新点便不足以吸引观众。宫崎骏导演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这次带来的电影《龙猫》,不仅是经过技术修复和重制的高清版本,还在《龙猫》原声的基础上,再创作了由秦岚配音的版本,原声与配音两版同时登陆各大院线,观众带着这种“重制”的心理期待无疑会心甘情愿的走进影院再次观看。

三、结语

导演对电影原片的再创作也就意味着观众的再次解读,《龙猫》在艺术欣赏中带给受众审美上的“感触”“生兴”“兴会”,在重新上映中是否达到“兴味”的体会,并获得新的感兴,仍是值得探究的。这种艺术作品的再传播再消费,不仅使得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被认可被传承,这种艺术欣赏的过程对于艺术的创造同样具有重大意义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