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19
2.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城市引水渠道是指市区内由人工开凿或自然存在的景观通过人工疏理改造用以引水供水、交通运输、排涝防洪等系统的水利功能和生态功能的渠道河流。本文将通过对东莞市石碣镇中心涌渠段进行实地考察,并以其为例思考如何挖掘引排水渠新的价值与功能,思考水渠在城市中的新景观环境及其基础设施的作用。
关键词:水渠、景观设计、城市新景观
城市引、排水渠道发挥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作用,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它们如同血管经脉存在于城市之中。随着城市人口、经济、文化等因素的不断发展,引、排水渠道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水利工程,而是如何充分利用城市水渠的景观资源更好的发展线性形式和网状景观,根据不同空间条件及区域需求进行景观设计,适当加入新功能,充分利用城市这一独特景观形成健康绿色的现代化城市。
东莞市北部的挂影洲围地处东江下游,三面环水,是东江三角洲河网区的顶点。挂影洲围东面连接石龙围以广深铁路为界,南面是东江南支流,北面是东江北支流,西面是连接南支流与北支流的中堂水道。根据2018年统计数据,挂影洲围内现有排水河涌(渠)60条,围上有水闸17座,泵站12座,其中本文所研究的中心涌为横贯挂影洲的主要河涌,其始于石龙镇镇内旧城区,自东向西经石碣镇最后于高埗镇高埗村汇入东江南支流,总长16.1KM。河涌由明渠和暗涵组成,宽2.0-70m,其中石龙镇内长为1.5km(均为暗涵),石碣镇内长为7.6km(其中上游5.56km为暗涵),高埗镇内长为7.0km。本次研究范围位于石碣镇内下游明渠段(滨江中路至崇焕中路段)。
一、现状与问题分析
本文研究范围位于东莞市石碣镇内的下游明渠段(滨江中路至崇焕中路段),全长约1.9KM,中心涌该明渠段位于石碣镇中间部位,南通东江南支流滨江绿地,以北可达东江北支流,该渠已成为石碣镇主要景观脉络的组成部分。中心涌该段从空间形式上看较为特殊,同德路至滨江中路段部分场地位于高架一侧,场地相对开阔,其余场地均位于珠三角环线高速立交桥下方,高架下场地属于城市灰色空间范畴,空间利用受高架影响较大;从内外部交通上看,场地与5条市政道路交叉,形成多个较好的场地出入口,内部交通仅有部分渠段拥有现状维护道路,其他路段均缺失内部交通,无法实现城市绿地互联互通的效果;空间植物种植上来看,整体植物景观效果较差,植物单一,未能形成具有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周围环境脏、乱、差,整体景观效果较差,同时缺少与城市之间联系与整合等等问题。
二、设计原则:
2.1 生态丰富性:回归自然生态性的河道景观设计是现代城市引水河道景观改造的重要主题。在原有自然式驳岸的基础上,完善植物的生态多样性,在部分硬质驳岸形式上,利用植物软化驳岸效果,从而使自然与城市更好的融合。在植物种植上,应因地制宜的采用丰富性及生态性的原则进行设计,同时在空间设计原则上也应考虑空间类型的丰富性,将邻里文化融入其中,增加游人的参与感以及加强周边用地的联系性。
2.2 空间利用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的各类建设不断扩张,城市引水渠道景观往往被忽略,被城市用地及城市道路所挤占,绿地空间有限,在进行景观设计是应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分区设计,尽可能的呈现较为丰富的景观空间效果。
2.3 空间连通性:因其特有的线状空间形态,往往与城市道路平行或垂直存在于城市空间之中,在进行整体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其特有的空间形态,以“人车分流、交通分层”的设计原则,增设慢行交通系统,联系其两侧及两端的绿地空间,挖掘其所具有的城市纽带作用。
2.4 经济性原则: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现场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设计,部分渠段现状条件良好,应选择在其现状基础上进行景观改造为主,部分渠段现状条件较差,则应进行景观新建工作。总之,在设计过程中应对场地现状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价定级,合理的进行景观设计,从而体现景观设计的经济性原则。
三、东莞市挂影洲中心涌石碣段景观设计的思考
根据场地周边条件及空间现状,本次景观设计采用一渠两道串南北,九景多维织绿绸的总体设计目标,架起一条贯通南北的生态绿色长廊;完善水渠两侧慢行交通系统,联通南北绿地空间;沿水渠两侧合理设置三个景观分区,分别为绿野仙踪、缤纷走廊、水乡余韵,以及多个港湾式活动空间及一个主要景观广场空间。
3.1 完善慢行交通体系,联通城市绿地
场地内部交通较为原始,部分渠段场地边界模糊,场地空间感较差。本次设计利用水渠特有的带状空间形态,在水渠两侧各设置一条慢行交通步道。其目的一是利用植物围合与遮挡明确了空间界限,实现人车分流,充分考虑游人漫步或骑行于场地中的安全性与场地体验感;二是通过慢行步道系统连通东江南北支流绿地空间,实现城市绿地空间互联互通,共同构建完善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在场地出入口的设置上,充分利用场地与市政道路交叉口设置出入口,以便于周边居民进出,在横向空间上从而更好的保证场地的可达性与使用上的高效性,达到景观空间交流联系的作用。
3.2 高效利用灰色空间,构建多点景观
该场地空间类型多样,其中大面积范围处于高架桥下,形成城市灰空间,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空间的利用率成为本次思考的重点。首先根据场地空间情况,将场地划分为桥下空间及开阔空间两种,桥下空间除高度受限之外,其宽度也有一定限制,在对桥下空间的设计时,采用以慢行步道串联港湾式休憩节点为主,在有限的空间中尽可能的做到景观功能的多样性,以此满足周边居民活动需求,构建一线多点的邻里空间文化。在开阔空间的设计上,合理利用场地的开阔性,打造舒朗通透的广场景观,并结合水渠的滨水资源,适宜的增加滨水活动场地,打造一个功能多样,舒朗通透的主要景观节点。整体空间设计上,桥下空间与开阔空间穿插设计营造出一种有韵律变化的空间节奏。
3.3 改善渠道自然生态,架起绿色长廊
如何改善水渠的自然生态问题,也是本次设计重点考虑问题之一,对于水渠生态问题,本文采用的主要解决方式是通过植物造景的方式,对整体空间进行多维度的改善修复,根据不同的空间定义,进行合理的植物搭配,使植物种植与场景相融合,形成一种特有的空间体验;同时利用植物柔和特性弱化混凝土桥墩及硬质驳岸带给人们冰冷感觉,使整体空间更加和谐自然。
植物配置方面在经济性原则的基础上,对场地现状植物做出客观评价定级,根据定级标准给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原则上以充分利用现状植物资源为主,合理规划设计景观分区,根据不同的景观分区进行不同的植物配置,主要采取以自然组团形式为主,合理搭配上中下层植物,在立面效果上营造丰富多彩的林冠线;在水渠中及自然驳岸处补植湿生植物为主,用以改善水体环境,丰富植物景观效果,进一步改善水渠生态环境;同时于高架桥墩处采用耐荫的攀缘植物为主,与自然植物组团及湿生植物共同营造多维度的生态景观。
四、结论
伴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及环境的要求提高,城市引排水渠作为部分城市不可缺少的城市基础设施而存在,其功能不能仅仅停留于满足基本的水利需求,而是思考如何成为城市绿色经脉及满足居民新的生活方式需求。本文尝试通过分析引水渠道的景观单一、空间利用率低、缺乏交通组织、功能性单一等现状问题,分析该城市居民生活需求,结合渠道的带状空间形态适宜的对其进行改造设计,赋予渠道新的功能形式。
参考文献:
陈昊颐.北京市永定河引水渠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
糜岭 贾东.石景山永引渠景观艺术营造——营造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环境【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04)
郑明辉.城市滨水景观生态系统探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