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2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

嵇路路

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实施急诊护理干预的方法及康复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而实验组给予了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压(9.64±0.56)kPa、心率(104.59±2.15)次/min、GCS(11.26±1.10)分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7.15±0.51)kPa、(85.61±1.89)次/min、(7.52±0.89)分,而NIHSS(1.06±0.12)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5.0%)均低于对照组(2.87±0.86)分、(17.5%),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心肺复苏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指标,而且还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关键词】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康复效果

心肺复苏术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种抢救方式,患者出现心脏停搏后,如果未给予及时的抢救,不仅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器官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而且还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通过心肺复苏既可以维持和改善患者的心脑功能,而且还可以为患者争取生存机会。然而,在心肺复苏过程中,辅以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现对其进行介绍。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2019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60例心肺复苏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中44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6-78岁,平均(58.5±1.4)岁;实验组中45例男性患者,35例女性患者,年龄在35-79岁,平均(58.9±1.5)岁。两组患者在临床方面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主要是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给予观察和记录,并为患者构建静脉通路,严格按照医嘱为患者用药。而实验组给予了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主要护理内容如下:(1)心电图监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图特征给予时刻关注,以便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呼吸、心率变化情况,同时还需要每隔30min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记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室性早搏、传导阻滞等情况;(2)脑部复苏护理。在接触患者之后,护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缓解心搏骤停而诱发的脑组织缺氧情况,以此来使患者的脑部代谢率得到有效改善;(3)吸氧护理。大多数心搏骤停患者会出现呼吸功能受损情况,此时可以借助呼吸机来确保患者正常呼吸。在吸氧过程中,要固定牢气管导管近端,以免其发生脱落现象。

1.3临床评定标准

(1)对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2)借助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对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进行评价,其中NIHSS标准:总分在0-3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具有比较差的神经功能;GCS标准:总分在0-15分,评分越高则说明患者越清醒。(3)对两组患者护理阶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借助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给予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给予表示,组间研究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统计发现,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等指标评分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动脉压、心率等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临床指标对比 [x±s]

组别

动脉压(kPa)

心率(次/min)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实验组(n=80)

6.21±0.43

9.64±0.56

40.75±1.34

104.59±2.15

对照组(n=80)

6.24±0.48

7.15±0.51

40.52±1.42

85.61±1.89

P

﹥0.05

<0.05

﹥0.05

<0.05

2.2两组患者NIHSS和GCS指标评分对比

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而GCS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NIHSS和GCS指标评分对比 [x±s]分

组别

例数

NIHSS

GCS

实验组

80

1.06±0.12

11.26±1.10

对照组

80

2.87±0.86

7.52±0.89

P

<0.05

<0.05

2.3两组患者护理阶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在临床护理阶段,实验组中有4例(5.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1例胸部不适、1例抽搐、1例恐惧、1例反应迟钝;而对照组中有14例(17.5%)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6例胸部不适、5例抽搐、2例恐惧、1例反应迟钝。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处理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肺复苏属于临床常见治疗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患者手段的脑细胞,避免其由于缺氧而出现坏死。在心肺复苏成功后,还需要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急诊护理干预,这样既可以使患者的病情得到改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黄丽.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15(9):59-60.

[2]周丽贇.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特别健康,2020,6(14):131-132.

[3]王凯.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0,13(3):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