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15
/ 2

浅谈学校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现状

卢坚斌

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

【摘 要】: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

  一、现状分析

  1、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

  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除了做广播操就是跑操,虽然这两个内容简单、有效,但长年如一的内容,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做操的时候有很多学生的动作不到位;跑操的时候,许多学生会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逃避参加。即使有些学校的大课间比传统课间操丰富了,有许多学生喜欢的游戏,但不与时俱进,不适时更换或者淘汰一些项目,学生玩多了,自然也缺乏新鲜感,从而导致对大课间活动失去兴趣。可以说,这样的大课间成为了学生的负担,学生对缺乏变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比较反感的。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一下,可以理解学生的做法,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同一个活动内容,这就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学生兴趣降低。

  2、片面追求形式,活动缺乏实效

  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形式,让大课间活动看起来整齐划一,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时候安排如集体舞、太极操、健身操等一系列过于花俏的团体项目。笔者在观摩某个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时,看到所有学生都排列整齐,跟着音乐在抖空竹,并且将其按照动作的变化分为1—8节,学生看起来都在动了,观赏性也强了,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都没了,参与的学生也显得轻松有余而强度不足,一节课下来运动时间和运动量都达不到。这样的大课间确实很有特色,但试想如果音乐几年都不换,动作做来做去都一个样,学生一开始会很有兴趣,也乐在其中,但是时间长了再美味的佳肴也会腻,大课间活动又会回到课间操的模式上去。有些教师在组织本班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安排的项目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素质差异,有的学生活动能力强,身体素质出众,在带头活动,其他学生只能在其后面当看客;有的是三三两两,活动流于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日渐衰退,许多学生成了项目设置的摆设或看客。

  3、管理欠缺到位,考评不够完善

  一些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机构,所组织的大课间活动随意性强,没有一个详细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一周的全校性或班级性活动有哪些内容、怎样开展、以谁为主、哪些教师参与管理都不清楚。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考核评估上,各校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学校的检查考评制度没有落实,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这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课间体育活动前进的步伐,使得大课间活动停滞不前,难以得到突破性发展。正因如此,很多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也逐渐流于形式。

 二、解决策略

  1、变化形式,丰富内容

  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开展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关键,形式单一、内容单调枯燥必然制约着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因此改变原有的单一的集体活动形式为年级、班级、项目、场地等多种活动形式,进一步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是今后大课间体育活动改革的重点。大课间之所以与传统课间操不一样,就是因为学生对它的浓厚兴趣与积极参与表现,如果一套模式一成不变,或者内容几年不更换,再好的东西学生也不会喜欢。再加上现在的学生对新事物的适应能力比较强,过了一段时间对一件事就很容易失去兴趣。因此,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们需要从学生需求的角度上去考虑,对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做定期更新与补充,使学生每次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快乐,不会产生厌倦的心理。在大课间内容的充实上,笔者认为在季节性、趣味性、锻炼性、发展性、低技术性、经济性等原则指导下,应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自己制造适合锻炼的小器械,自己编造适合自己锻炼的游戏、舞蹈等,这样既充实了活动的内容,又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和团队协作的精神。这才是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定能深受学生的欢迎。

  2、点面结合,理性深化

  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一刀切的大课间活动形式让学生乏味,过于花俏、流于形式、难度大的活动形同虚设。所以,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等特征设计活动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的大课间,才能较好的调节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缓解学生暂时的精神疲劳。因此,在课间活动设计时,一方面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与实效性,将活动健身的意识寓于活动之中,另一方面又需要教师创设丰富的活动情景,创新已有的活动内容,通过小组竞赛、个人展示等生动有趣的活动,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热情,还有就是既要考虑“面”又要照顾到“点”,不搞一刀切,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参与、合作、表现的机会,所选择的活动要尽可能丰富多样,以供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选择,避免体育弱势学生群体参与活动时被边缘化。此外,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分年级、班级、项目、场地交叉进行,各种形式可以天、周或月为周期进行轮换,这样既可避免枯燥乏味的单一活动形式,又能兼顾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提高练习爱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

  3、齐抓共管,促进发展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管理上,全体教师都应当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领头、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一方面,学校应制订了全面系统的制度,明确提出了大课间活动的要求,让全体教师和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地点、内容和要求,检查、评分的标准都清楚明白。另一方面,应重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作用,做到经常培训、放手使用、及时指导。对学生出勤、练习情况分班分组予以记载,及时反馈与表彰。在大课间的评价上,学校可以建设大课间活动的激励机制。如设立大课间活动先进班级、大课间活动文明班级、大课间活动先进标兵、优秀指导教师等。另外,学校各级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应积极参加大课间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有了广大教师参与,不仅能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还能给大课间活动营造一个宽松、和谐与欢快的运动空间和氛围,同时也无形的转变了陈旧的教师观,建立了适合素质教育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大课间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起到学生锻炼的作用,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可以落实素质教育。了解过去,把握现在,是为了更好的未来,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建设一个优秀的大课间,让师生们一起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到阳光下,同歌共舞,形成了一派和谐美好的校园景象。

  1. 《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2. 吴昊 . 《浅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新认识》[J].《中国学校体育》2007,2.  

  3. 富嘉贞. 关于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研究和建议[J]. 《中国学校体育》,2000.3.  

  4. 刘淑芳. 大课间体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学校体育》,2003.2.  

  5. 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的意见[J]. 《体育教学》,2005,6.  

[6]林宪生.《多元智能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M].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