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非智商因素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10-23
/ 2

论语文教学中非智商因素的培养

唐蜜

四川省隆昌市第三中学 四川 隆昌 642156

学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既包含有认识能力系统,也包含有心理动力系统。认识能力系统即一般所说的智商因素系统(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五个基本要素),心理动力系统即一般所说的非智商因素系统(主要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学习活动是认识能力系统与心理动力系统相互相用的过程,良好的学习动力系统则会阻碍对知识的掌握和智商的发展。

近年来,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非智商因素的培养却有忽视的趋势。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极不利的。片面追求智商开发而不重视非智商因素的培养在教育上造成的严重危害,国内外教育史上都有过沉痛的教训。因此,在注意开发学生智商因素的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商因素。

非智商因素与智商因素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并且共同发展。

首先表现在非智商因素对智商因素发展的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智商因素时刻都在起作用,学习的动机、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勤奋的精神,常常促使学生顽强刻苦地学习,使智商活动得以坚持下去,而智商因素也在学生持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而且,非智商因素对智商因素还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也就是说良好的非智商因素能补偿智商上的某些弱点或缺陷。古语中的“勤能补拙”。“笨人先动身,笨鸟先出林”。就是这个道理。清代著名学者章实斋年轻时智商呆滞,一天读百余字都很吃力,但他用“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苦功夫,熟读经史子集,写出了《文史通义》这部巨著。

相反,消极的非智商因素也会使一个人智商因素的正常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会造成智商泯灭。宋代著名文章大家王安石在《伤仲永》中所写的方仲永,小时候聪颖过人,还未入学就能“指物作诗立就”。但由于其非智商因素没有得到及时培养和发展,不努力学习,荒废了学业,成年之后就“泯然众人矣”。

其次,智商因素与非智商因素的有机结合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关键。一般说来,智商优秀的学生,其非智商因素也较好,面智商水平低甚至有缺陷的学生,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非智商因素。这表明智商因素和非智商因素的发展具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的学生很聪颖,即智商水平高,却对学习不感兴趣,贪玩、耍小聪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学生虽智商水平不高,却酷爱学习,刻苦努力,有坚韧精神。结果取得好成绩,但不是最优秀的。而学习成绩最优秀的是那些既有较高的智商水平,又有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品质良好的非智商因素的学生。这是由两者共同发展,最佳结合的结果。诗人彭端淑在《为学》中说得好:“聪与敏,可持而不可持者也,自持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也。”由此观之,只靠某一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成绩的。只有两个系统有机结合,协同发展,才能使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语文教学也毫不例外,要依赖非智商因素的积极参与,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商因素的差异,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业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获得语文教学的良好效果。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扩展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成为“语文迷”;陶冶学生的情感,发展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高级情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同困难作斗争的勇气和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正不良风气。一句话,语文教学能促进学生各种非智商因素的发展。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力量。它不但对学生的学习有启动作用,而且贯穿学习的全部过程,调节整个学习行为。语文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只有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只有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那么如何培养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呢?首先要强化学习目的,说明语文学习既是当前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又同个人未来的学习、工作、理想紧密相关,还同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水平紧密相关。要向学生列举语文学习在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实用价值。还可举一些反面例子,使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上的某些缺欠给工作、学习带来的实际损失。其次是诱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语文教学中,要以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去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开而弗达”、“引面不发”,使学生“心愤愤”而“口悱悱”。这是引发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入“问题情境”,似懂非懂,疑问重重,就会引起探索求知的愿望,在积极的学习动机的驱使下,努力克服困难,争取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兴趣是语文学习的动力。它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推动学生努力学习。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兴趣时,就会产生愉悦的学习情绪,乐于学习,反之,则把学习视为畏途,当作苦差事。它可以使学生聚精会神地获取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性地完成了语文学习任务。表现在课堂上能情动于衷地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认真作笔记,主动向老师请教或查阅参与资料、释疑等。它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培养和发展创造力。心理学证明:早期的兴趣对未来的活动有明显的准备作用。有些作家正是由少年时代酷爱语文而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一是示范激兴。教师思想水平高,艺术修养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语文生动、流畅,一招一式、一言一行,都能深深吸引学生,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例如:善于朗读的教师读到苏东坡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学生会为祖国壮美的山河而惊叹;读到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学生会泪眼欲滴。教师的良好示范,可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行学习,达到欲罢不能的境地。二是新颖激兴。在语文教学中,增加一些新颖的教学内容,使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魏书生老师在语文课上创设新的竞赛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记忆比赛、速读比赛、书写比赛,有时搞些智商竞赛。正是这些竞赛,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学习中忘记了困难和疲劳。三是表演激兴。在语文教学中还可以进行朗读表演,对话表演,情节表演,课本剧表演,以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是学生智商的催化剂,学习的原动力。列宁曾强调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强调乐学,实质上是强调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情感是可以交流的。教材蕴含的情感,教师的情感都可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只有在积极健康的情感驱使下,学生才不会视学习为畏途,才能在书中获得乐趣,有了乐趣,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情感教育首先要引发情感,以情动人,用情感熏陶学生。例如《荷花淀》描绘出月下水乡优美迷人的典型环境,晚风习习,明月皎皎,小院静静,乳白色的薄雾笼罩着淀子。抓住课文开篇的优美文字,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对如此多娇的江山,心旷神怡,爽心悦目。岂容日寇侵略,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神圣感情就会油然而生。其次要带着情感去朗读课文,能进入角色,读出情调,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情感苦调。第三,分析情理,语文学科的情感教育不仅仅停留在情绪感染上,还要注意理性思索,达到理性升华,使学生从本质上融为一体。如《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学生读后感到孔乙既可笑,又可怜,对他的悲剧命运表示同情。但是,仅仅停留在这种情感体验上是很不够的。还必须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使学生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和冷漠的旧社会是造成也乙己悲剧的根源。

在语文教学中,意志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自觉性来源于对行动目的的正确的深刻认识,是意志的重要品质。语文学习有很大的难度,非下苦功不可,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才能具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才能遇到困难不低头,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语文学习中的意志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立志着眼。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都强调学贵立志。宋代张载指出:“学才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近。”明代王阳明更强调:“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未笃也。”语文学科要教育学生立大志,树立为祖国而 习的大目标。具有战胜学习困难的坚强意志。第二,学会从小事做起,并且持之以恒。从细小的地方去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对每一项语文训练活动,每一个学习环节,每一次练习作业,都应严格要求。正如语文教学大纲所要求的那样:“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学生果真这样,就能锻炼出坚强的学习意志,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第三,设置困难阶梯,同惰性作斗争。在学习中应指导学业生去完成有一定困难,经过努力又可实现的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逐步增加学习难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惰性往往比较严重,例如作文,常常拣现成的东西写,或照抄自己的旧文,或写别人写过多次的东西。马马虎虎,应付了事。只有打破这种惰性,才能锻炼自己的学习意志,自觉地在提高语文能力上狠下功夫。

综上所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商因素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作用不是单一地、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综合地、纵横交错的发生影响的。任何一种因素的严重缺陷,都可能成为导致学生成绩落后的原因。同时,这些非智商因素之间还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并且某种智商因素的高度发展,又能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任何一种非智商因素的作用都是不可忽视的。

4